OpenAI、英伟达、AMD、甲骨文等科技公司正通过股权、债务及长期算力合约构筑起庞大的“AI公用事业网络”,成为驱动美股科技股持续上行的重要推手。
在OpenAI的推动下,资金、订单与产能在芯片、云、数据中心及能源企业之间循环流转,共同塑造了庞大而复杂的AI投资需求。这场透支未来的万亿赌局,会引领下一代技术革命,还是会酿成新一轮资本泡沫正成为热议的焦点。
AI互投热潮驱动科技股走强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OpenAI的一连串动作震惊了科技圈。9月初,OpenAI已与甲骨文签署了一份史无前例的云计算合同,在未来五年内购买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算力服务。
9月22日,英伟达和OpenAI在官网发布了战略合作消息,双方计划部署至少10GW(吉瓦)的英伟达系统,用于OpenAI 的下一代AI基础设施,以训练和运行新模型,从而迈向超级智能的部署。英伟达还计划逐步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
10月6日,OpenAI又宣布与AMD达成合作,将在未来数年部署总计6GW(吉瓦)的AMD算力系统。根据协议,首批1GW设备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AMD已向OpenAI发行最高1.6亿股认股权证,行权条件与芯片部署进度及股价里程碑挂钩。
无独有偶,10月8日,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AI公司xAI获得了20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包括英伟达投资的20亿美元。
针对密集的合作交易,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近期的访谈中回应称,OpenAI的核心使命是构建功能强大的AI系统,要达成这一目标,需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及基础研究等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而基础设施则是最需要投入时间的领域。
“我们将持续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巨额投入,我相信当前正是推进投资计划的成熟时机。”奥尔特曼直言,他对OpenAI 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乐观的预期,这也是他敢于持续进行巨额投入的核心原因。
科技巨头之间一连串“你投我、我买你”的操作推动了美股科技股持续攀升。截至9日收盘,英伟达涨幅逼近2%,创收盘历史新高,近一个月涨幅达到8.59%;AMD股价持续拉升,10月以来的6个交易日中涨幅达到45%。
千亿资金闭环背后是否存在泡沫?
千亿资金的闭环也引发业内极大争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表示,科技巨头之间长期且高昂的资本支出较为依赖OpenAI的命运,一旦市场对AI的需求放缓,资本支出将面临巨大风险。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AI生态系统正呈现出日益增强的“循环性”,多方合作虽然有助于加速数据中心的建设和锁定产能,但也让外界难以看清其真实的商业逻辑。例如,供应商的资金支持可能让客户获得了超出其自身现金流所能支撑的购买力,夸大了市场需求。
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解释称,资金闭环的风险链条的传导路径可以分别从上游风险、 市场定价风险以及外溢风险三方面考虑。一方面,金融市场已经进行了“提前计价”。微软和甲骨文的股价,包含了未来从OpenAI身上赚取算力租金的预期;AMD和英伟达的股价,包含了云厂商采购芯片的预期。 另一方面,从风险外溢角度看,作为AI数据中心选址所在地的电力公司,其股价在过去几年里持续上涨。市场判断电力公司为了满足供给,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从而拉动了整个工业、能源和原材料产业链的估值。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保罗 · 卡瓦奥(Paulo Carvao)也将这一轮AI投资与互联网泡沫做了对比。卡瓦奥认为,当下全球AI产业的投资狂潮与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非常相似。卡瓦奥解释称,如今的AI行业虽然讲的是算力、模型和训练,但逻辑几乎一样:当年的“点击率”现在变成了“算力规模”(GPU数量、训练参数量),当年的“广告投放”现在变成了“芯片采购”。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与互联网泡沫时期股价上涨不同,当前基本面对科技板块上涨的贡献较大,科技行业每股盈利(EPS)增长远超其他行业,涨幅并非全由估值支撑。其次,目前AI领域仍由少数巨头主导,而大多数泡沫发生在大量竞争对手涌入、投资者和新企业蜂拥而入的阶段。
高盛全球股票策略主管彼得·奥本海默近期表示,尽管科技股估值虽处高位,但并未达到历史泡沫的极端水平。在奥本海默看来,本轮科技股上涨主要由基本面和盈利增长所驱动,而非纯粹的投机狂热。
高估值与盈利难的裂痕
多位分析师均对新华财经表示,科技巨头间看似高效、热闹的投资合作,其实掩盖了商业模型尚未跑通的核心问题。卡瓦奥也认为,尽管今天的AI公司拥有实打实的产品,但资本开支的增速,依然远超其营收能力。
晨星公司分析师布莱恩 · 科莱洛(Brian Colello)也表示,若一年后AI泡沫破裂,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很可能成为早期信号之一。“一旦形势恶化,这种循环交易关系可能就是症结所在。”
分析师认为,目前决定科技巨头资本支出前景的关键在于,OpenAI能否通过其AI服务成功变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OpenAI仍处亏损状态,此前OpenAI向股东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135亿美元。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有望达到130亿美元,但现金消耗也将同步增至85亿美元。OpenAI称其直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在此之前,整个系统都靠着市场的信心和源源不断的融资来维持。
因此,为了维护市场信心,OpenAI必须定期发布令人惊叹的“新产品”或“新功能”。无论是GPT-5的发布,还是文生视频模型的突破,甚至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曙光,都成为维系市场情绪的“强心针”。从OpenAI的盈利模式看,目前付费订阅是OpenAI的核心支柱。此前人工智能调研机构FutureSearch的报告显示,OpenAI约84%的收入来自ChatGPT付费用户,面向开发者的API接口收入占比仅约15%。
有观点认为,后续随着AI企业资本开支增速下降,若宏观宽松预期减弱,以及OpenAI的产品发布速度放缓或AI投资链中某家公司资金面、盈利兑现承压,市场的信心就会开始动摇,美股市场或将迎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