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科技巨头AI投资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近日,微软正式宣布推出其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图像生成模型——MAI-Image-1;OpenAI联合甲骨文、软银宣布在美国新建5个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未来三年总投资超4000亿美元;Meta公司宣布成立了全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SL)。
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美国科技巨头纷纷“押注”AI技术和数据中心建设。而国内头部企业也在发力,在刚刚结束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正积极推进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明确表示将持续追加更多投入。
日前,金翼私募基金管理(珠海横琴)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投资总监、基金经理万成水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人工智能带来的投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算力、能源和数据。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优势仍然是将从0到1的技术继续放大,在中国市场上落地应用场景,形成一个闭环。
“我们注意到,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AI投资与中国投资呈现出不同特点,海外投资更重于原创性的大模型和基础设施。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营造出应用场景落地和庞大用户市场等多方面优势。”万成水说。
海外重基建、国内重应用
目前,国内外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布局和投资逐渐分化。
在万成水看来,全球AI投资呈现“海外重基建、国内重应用”的差异化特征,海外需聚焦算力、云平台、数据整合等确定性底层领域,国内则可重点布局应用端的生态型标的。
中国银河证券报告显示,目前全球AI竞争中美国凭借OpenAI、微软、谷歌等企业在基础研究和芯片领域的先发优势保持领先;中国则依托政策驱动、场景丰富和工程师红利加速追赶,同时在DeepSeek以领先的模型性能和积极的开源策略,大幅缩小了以往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间的性能差距,打破了技术垄断的局面。
“随着国内AI产业协同持续深化,叠加技术创新与需求爆发,国内AI技术有望进入‘高质量增长期’,而具备技术壁垒与场景生态的企业,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者。”万成水说。
广东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核心企业超1500家。同时,广东发布了63个大模型,拥有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128个,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近年来,珠海在人工智能领域也颇为亮眼。珠海出台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11项措施,设立5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超前部署10000P智能算力,打造国内最高性价比的算力洼地。
2024年,珠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达122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204亿,同比增长20.4%;机器人关联产业产值252亿元,已形成集聚发展的优良态势。
珠海乐图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目前还局限在“先购买小软件临时使用”的阶段,尚未上升到数字化工厂的层面;而当前珠海企业大多已达到数字化工厂这个层次。珠海企业的数字化意识较强,因此对数字化的要求也相对更高。
10月15日,珠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邹桦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论坛上表示,持续深化珠澳规则衔接,发展数智赋能的信息服务,致力于打造协同港澳、辐射粤西的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
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化应用,与会嘉宾就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大湾区产业升级、促进跨区域协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不少嘉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大湾区“9+2”城市产业分工体系,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创新高地。
“AI+”路径迈向差异化
根据德邦证券的预测,2025年将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大转折点,行业将从初始阶段进入全面爆发。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相关举措,有助于加快形成更富生命力的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根据清科创业私募通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AI产业领域共有1156起投资案例,披露总投资金额近850亿元。在投资案例数量上,AI+医疗、智能驾驶、AI基础设施、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AI芯片和AI+工业等细分领域投资较为活跃,合计案例数占比近8成。而大额投资事件则主要集中在AI大模型、AI芯片和智能驾驶等领域。
在国内应用落地的浪潮中,各类企业正探索差异化的“AI+”路径。
在张军看来,企业应该把AI当成一个局部的工具。最现实的做法就是让AI现阶段变成一个工具,解决局部的问题,解决某一个场景的问题。
“非确定流程、非确定算法,使用AI。”张军表示,非确定性的流程,或者非确定性的算法应用AI,效率更高。其实大模型本身也是一个算法,只是它的算法具备学习能力,具备可配置性,通过学习调通过调整参数,具备这种让它的这个算法具备高度的可配置性,所以它能解决这种不确定性的算法。
在传统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企业数据呈现碎片化状态,除结构化数据外,还有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将面临困难。
从处理海量高频咨询的高效助手,到串联多个系统完成复杂流程的“执行专家”,再到辅助进行市场分析的“决策专家”,智能体的角色愈发多元且关键。
珠海金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廖万里表示,智能体以“嵌入式”或“产品化”的形态,深度融入营销、客服、研发、财务等核心业务流。当智能体的大脑与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硬件结合,具身智能就应运而生。
今年2月,小米集团CEO雷军表示,小米坚持技术立业,2021—2025年预计五年研发投入1050亿元,其中仅2025年投入预计就能达到300亿元,AI及相关业务将占四分之一。
人工智能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核心驱动力。如今,小米AI实验室的多项技术成果正在大湾区落地生根,为区域产业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以泰坦合金材料的研发为例,小米集团技术委、小米AI实验室高级技术总监孟二利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团队在市场上寻找一圈后发现,没有能满足业务需求的材料,因此决定自主研发。传统自研方法周期很长,于是团队将AI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了材料性能预测模型,高效推进研发。
孟二利告诉南方财经记者,接下来小米计划在“AI+材料”领域持续深耕。一方面,小米产品品类丰富、市场需求旺盛,需要通过研发差异化材料,进一步打造差异化产品;另一方面,也会拓展研发场景的应用,比如在科技家电领域,以空调为例,小米通过AI技术实现节能。此外,小米还会推进制造场景的AI优化,包括质量检测和工艺优化,例如在汽车工厂推进AI驱动的工艺闭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