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国内市场供给、促进前沿技术交流、引入优质外资集聚,举办了八年的进博会已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
“进博会是世界经济通向中国经济的入海口,也是中国联结世界的重要桥梁。”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5日在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今年进博会的参展企业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充分彰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第一财经记者在本届进博会现场发现,不少跨国企业都有加码对华投资的计划。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11月6日对第一财经表示:“进博会是观察中国市场活力和前沿科技的综合性平台,规格之高是其他展会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会特地邀请总部高管来到现场,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机遇和创新速度,中国团队取得的成果,也会使得总部给予中国市场更大的支持及投入。”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宇波告诉第一财经,中国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国际分工合作、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等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国内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博会则是最好的桥梁和支点。
持续扩大开放促进双循环
“十四五”期间,上海充分发挥进博会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全力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有效提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进博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作用将进一步升级。
“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80条措施基本落地,其中77项成果向全国推广。临港新片区在离岸贸易、跨境金融等领域落地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商务会展、国际贸易、综合交通、科创产业等功能优势持续巩固壮大。”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华源在近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制度型开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上海贸易枢纽功能显著增强。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口岸贸易总额超1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5%;今年前9个月,上海全市进出口额增长5.4%。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去年底达5150万标箱,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
进博会不仅扩大了进口规模,还通过结构优化和平台赋能,更好满足国内消费市场升级和产业升级需求。前七届进博会,上海交易团采购成交额累计562亿美元,带动上海进口规模持续扩大,进口结构不断优化。
长三角地区联动成效显著。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其他地区进口货物占上海口岸进口总值近40%。进博会上海交易团服务范围覆盖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国内大市场,已在全国范围设立了68个分中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日前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华源表示,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发挥进博会开放平台作用,“十五五”时期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现在中国正走向创新共生、价值共创,进博会就是最好的现实场景,它促进了要素的双向流动。”多年参与进博会的澄世咨询总裁成知鱼告诉第一财经,他们服务的很多外资企业,之所以把进博会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不仅因为这里是产品首秀的好舞台,还因为能学到很多同类企业进入中国、投资中国的案例,看到行业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进博会越来越有名,很多外资企业都点名要参加”。
跨国企业加码在华研发
进博会带来中国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促进了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持续投资,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医科达创始人、全球董事会主席劳伦特·莱克塞尔(Laurent Leksell)已不是第一次专程为了进博会而来。莱克塞尔在进博会开幕式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致力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也坚定了他们深耕中国、服务中国医疗健康生态体系的信心。
作为进博“全勤生”,医科达从“参展商”变为“投资者”,并成为了“本土创新生态的共同建设者”。莱克塞尔说,自2018年首次参展以来,他们的本土化进程显著提速:设立区域总部、成立合资企业,到如今已实现全线产品本地制造。借着进博会的东风,医科达宣布今年正式实现全线产品的中国本土化生产。这些产品不仅服务中国患者,还将从中国走向全球,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莱克塞尔透露,除了建立全球最完整的生产基地,他们还在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持续加大本土投资,不仅因为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广阔市场带来的巨大机遇,也因为这里的创新竞争力。
艾周平表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往往会关注两方面的投资,一是研发投入加码,二是人才团队建设投资升级,“不做本地化的研发,就很难跟上中国的创新节奏”。
艾周平认为,投资人才可能比投资设备更加重要和长期,“投资设备可能很快有收益,但如果组织的领导能力不行,就很难持续成功。而一旦中国投资持续正向发展、取得预期效果,全球总部加大对于本地团队的授权和加码中国投资,也是顺理成章的趋势”。
贺利氏氢能创新中心近日在上海成立。该创新中心致力于推动氢能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是贺利氏贵金属应用于氢能领域产品研发的重要平台,并将促进行业内的合作,加速氢能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就在上周,贺利氏(招远)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创新中心也正式落成。
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5》显示,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162.4亿美元,继续保持发展中经济体最大引资国地位。同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连续15年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连续12年保持在千亿美元以上规模,双双稳居全球前列。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十四五”期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7148.7亿美元,已提前完成了商务发展规划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引资目标;同时,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3.5万家,比“十三五”期间增加了3.2万家。
“中国创新”走向全球是必然趋势
回望过去数十年,跨国企业在华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市场换技术”的初步探索,“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适应,如今,即使存在逆全球化杂音,他们多数都已迈入了“在中国,为世界”的创新输出阶段。这也意味着,“中国创新”走向全球将是必然趋势。
卡赫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表示,中国并不缺消费者,缺的是如何更精准地触达他们的需求,“不是低价这一招就能打天下的”。中国作为层次多元的消费市场,很多人尚未意识到的隐藏需求,一旦通过更加优质和精准的供给得以显现,就能释放出强大的购买力。归根结底还是挖掘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基于真实和不断增长的需求,持续创新。
正因为相信中国的庞大市场潜力,卡赫公司不仅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基地,还将于今年底将上海的总部正式升级为区域总部。
唐晓东透露,在过去的几年里,卡赫在中国的产能持续扩张,于今年年初投资新建的三期产能将于今年底投入生产。“中国团队的迭代速度最快,海外研发团队一个项目研发3年,我们可能11个月就够了。”唐晓东说,这样的创新速度和销售增长业绩,归功于不断加深的本土化,也形成了正向循环,激励着集团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对第一财经表示,医疗产品必须要在本土市场进行培训和临床试验,服务本土患者。为此,他们百分之百地坚持在中国推进本土化,用全球化的渠道进行本土化的临床积累。对外资医疗企业而言,不仅需要中国本土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还需要快速迭代创新的优势,才可能与本土生态共同创造医疗科技的未来。
关于竞争,美敦力中国区心脏节律管理、心脏外科和心脏消融业务团队副总裁林松说:“中国市场太不怕竞争了,因为市场太大了。单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就超过了欧美的任何单一市场。”为此,他们要做的,就是直面竞争,并主动与本土生态协同创新。
美敦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马萨表示,借助进博会的平台,他们得以集中展示前沿医疗创新成果、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汇集本土洞察。“在践行企业使命的过程中,中国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美敦力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更是驱动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