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2 20:30:30 股吧网页版
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外资餐饮为何在华密集“换老板”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70多年前,麦当劳与汉堡王作为现代快餐行业的“奠基双雄”在美国诞生。两家企业都以“汉堡、薯条、碳酸饮料”为核心产品,同属“大众快餐”赛道,很快形成直接对抗,甚至曾在广告中“针锋相对”,其竞争轨迹几乎贯穿美国快餐品牌的全球扩张史。

  然而,在美国大本营可以与麦当劳掰手腕的汉堡王,在中国市场却有点“水土不服”。近日,中国投资机构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母公司RBI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汉堡王中国,CPE源峰将持有合资公司约83%股权,RBI将保留约17%股权。这场交易背后,是汉堡王在中国市场遭遇的增长乏力。

  目前,汉堡王在华门店约1250家。而其官网曾显示,2019年,在华门店数已达1300家,这意味着6年来不仅未扩店,反而净减少约50家。

  对比之下,同期竞争对手增长迅猛。2025年9月底,肯德基在华门店突破1.2万家,2019年以来净增超5000家;2024年,麦当劳中国门店达6820家,预计2025年新增1000家;本土品牌塔斯汀门店更是从不足1000家飙升至近9000家。

  差距的根源,在于中国市场竞争逻辑已从“外资品牌光环”转向“本土化运营能力”的较量。从肯德基引入春华资本、麦当劳牵手中信资本,到星巴克联合博裕投资,再到如今汉堡王将中国市场控股权交给CPE源峰,外资餐饮品牌正加速拥抱中国资本。

  迟到的玩家遭遇水土不服

  立足火烤工艺打造差异化,区别于当时麦当劳的煎烤方式,20世纪50年代,汉堡王在美国市场初步积累了人气。而后的几十年,汉堡王几易其主,食品巨头皮尔斯伯里、德州太平洋集团、巴西3G资本不同资本接手,推动品牌在扩张、管理战略上不断调整。

  2005年,汉堡王中国首店落地上海,但已错失西式快餐教育市场的黄金期。

  1987年,肯德基率先入华,在北京前门开设了第一家店。3年后,麦当劳中国内地首店落子深圳。“肯麦”用15年时间以汉堡、炸鸡、薯条完成中国消费者对西式快餐的认知构建,并双双迎来门店规模与营收的高速增长。等到汉堡王入华之时,中国西式快餐市场的“双寡头”格局已基本成型。

  与主打鸡肉的麦当劳、肯德基不同,汉堡王主打高品质牛肉汉堡,起初定价也相对较高。其早期品牌路线与麦当劳、肯德基存在差异,反而与如今的高价汉堡Shake Shack更相似。

  起初,汉堡王曾聘任Peter Tan担任亚太区总裁,他原是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的“功臣”,在当时是快餐行业的重要人物。但Peter Tan的办公地点设在新加坡,通过远程会议、邮件等方式管理中国业务,这种远程管理的做法难以及时适应高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曾被业界评价为“外资企业经营中国业务的典型误区”。

  汉堡王起初在中国市场坚持直营模式,不开放特许经营,也使得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门店规模、品牌心智与本土化运营上,已与“肯麦”拉开明显差距,一度陷入“高端定位”与“本土需求”的撕裂。

  2014年,汉堡王与加拿大咖啡连锁品牌Tim Hortons合并成立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集团,后又收购炸鸡品牌Popeyes,形成覆盖汉堡、咖啡、炸鸡的多品类快餐矩阵,成为与麦当劳和百胜餐饮集团相提并论的全球前三大快餐连锁企业。

  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获得汉堡王中国市场独家特许经营权,通过放开加盟模式快速扩张,仅用6年时间就将在华门店从约50家增至1000家。

  因此,纵然汉堡王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不及肯德基、麦当劳,但放诸全集团,汉堡王中国业务仍是一块不错的资产。记者查询RBI集团截至2024年底在全球的门店数量发现,汉堡王在中国有门店1474家,而汉堡王除了在美国“老家”有6701家门店,在中国之外的市场门店均未过千家。

  这块资产早在今年初就做好了另觅东家的准备。2025年2月,RBI集团斥资1.58亿美元,从TFI手中收回全部股权。

  汉堡王与麦当劳中国东家都有“中信渊源”

  收回汉堡王中国股权后,RBI集团在2024年年报中就该业务的后续布局释放明确信号:“我们正积极寻找契合长期战略的新控股股东——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与经验丰富的本土运营商合作,同时始终保持以特许经营为主的业务模式。”

  等到今年11月,水落石出。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用于支持其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以及运营能力提升。同时,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关联企业还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获得在中国市场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

  公开资料显示,CPE源峰前身可追溯到2008年成立的中信产业基金。

  这层“中信系”的身份,让汉堡王中国与麦当劳再次成为“邻居”。2017年8月,麦当劳中国完成股权转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推动业务发展,正式步入“金拱门”时代。目前,中信资本联合体成为麦当劳中国的控股股东。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中信资本旗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对麦当劳中国进行运营。

  中信资本董事长、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在采访中告诉每经记者,入主之后,信宸资本成功推动麦当劳中国实现了本土化发展。8年间通过加速门店扩张、数字化运营升级、供应链本土化改造等举措,麦当劳中国餐厅数量增长至7000余家,总收入和盈利也显著增长,目前已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及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

  麦当劳全球高度认可这一发展成果,并出于对信宸资本运营管理能力的充分信赖,在2023年底增持其在中国业务股权,充分展现出对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和营商环境的信心。

  “麦当劳中国业务此前需向美国汇报,决策链冗长导致市场响应滞后;信宸资本入主后重新建立决策体系,放权本土化团队快速调整策略,为企业焕发活力奠定了充分基础。”张懿宸表示,“在团队与企业文化职业化改造方面,信宸资本通过专人负责组织再造,打造兼具企业活力与职业规范的团队,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字化升级方面,我们以数字化为抓手推动管理变革,帮助企业搭建端到端的高效运营体系,这一举措对突破传统企业增长瓶颈尤为关键。”

  中资机构缘何青睐连锁消费巨头在华业务?

  近期中资机构为何扎堆收购连锁消费巨头的在华业务?

  有双币基金合伙人对每经记者分析,中资机构对这类项目的青睐,首先源于国际餐饮IP积累的品牌信任度与用户基础。

  例如,星巴克入华26年培育的咖啡消费习惯、汉堡王覆盖近1.5亿人次的消费群体,构成了难以复制的护城河。并且,相较于从零培育本土品牌,收购成熟IP能显著降低风险。CPE源峰董事总经理毛卫在买下汉堡王中国时就明确提及,汉堡王是全球知名品牌,长期以来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而CPE源峰的优势则在于对“中国的深耕和本土消费者的深刻洞察”。

  其次,从财务层面看,标的资产的估值性价比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有数据显示,星巴克与博裕投资的合资公司估值为40亿美元,若按中国市场约8000家门店来算,星巴克中国的平均单店估值约50万美元,远低于星巴克全球门店超200万美元的平均价值,对机构来说吸引力自然不俗。

  更关键的是产业协同效应。某知名消费VC投资人告诉每经记者,中资机构之所以对这类资产感兴趣,一是看中品牌的基本盘和资产增值空间,二是本土化生态战略协同。

  近年来,星巴克中国因坚持大店模式导致成本压力,汉堡王中国则在半年内关停170余家门店,暴露出渠道布局与管理短板。另一方面,外资餐饮巨头的“水土不服”,恰是中资机构的机会窗口,而后者的核心优势就在于本土化运营能力。

  再比如,CPE源峰此前投资了蜜雪冰城、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等新消费企业,未来有可能将这些企业的供应链资源与下沉渠道经验导入汉堡王,优化食材采购与门店拓展效率;博裕投资则能借助其在消费领域的投资版图,为星巴克对接美团、京东等线上流量入口等等。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在完成收购后,品牌潜力如何激活、品牌感和进一步规模化扩张怎么平衡、本土化和全球化怎么平衡等都是摆在机构和企业面前的问题。要做到兼顾品牌价值与市场需求、母公司协同与本土创新,才能实现长期稳健增长与资产价值提升。”上述消费VC投资人表示。

  而外资餐饮品牌中国业务的独立上市,更给资本留下巨大想象空间。此前已有成功案例,2016年10月,百胜餐饮集团完成分拆,百胜中国独立上市,获得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可钟在华独家运营权,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分别投资4.10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