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麦当劳中国由中信资本联合体担任控股股东,成为中资控股的本地企业,已经8年了。
近日,总部设在上海的麦当劳中国近日在上海首度披露成为“金拱门”后的战略成果:门店数增加3倍、覆盖全国280城、年服务顾客超13亿人次、APP下载量突破1.3亿次,更将把麦辣系列、CUBE餐厅设计(以立方体为核心设计元素)等“中国方案”反哺全球品牌体系。
曾经引发热议的新身份,何以在8年后成为跨国餐饮巨头本土化变革的鲜活注脚?
仔细解读期间变化不难发现,金拱门时代的麦当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加速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套从管理到运营的深度本土化体系。
首先,从“大脑”开始——将管理决策权交由对中国消费者更为了解的本土团队。
“以前我们管理团队会向远在芝加哥的总部汇报,现在他们是向本土化的董事会汇报,董事会里面半数是中国人且长期居住于国内。有一个住在中国,并能感受到整个市场脉搏的董事会,能够快速地对局势做出判断。”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说,这种架构赋予了麦当劳中国极强的市场响应能力。
例如在战略层面决定要快速占领市场。迈入金拱门时代后,麦当劳中国开店速度从每年约200家门店跃升至如今每年超1000家,相当于日均新开门店2—3家。与此同时,进一步打开下沉市场。麦当劳现在约50%的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今年年底,麦当劳还将进驻宁夏和青海,届时麦当劳将完成中国内地所有省级行政区的全覆盖。
“麦当劳中国目前拥有7100余家门店,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麦当劳全球门店数量第二、增速第一的市场。全球新开的门店中,约有一半落子中国。”张家茵说。
不过,要支撑本土化战略“跑”起来,还需要两条脚踏中国本土的“腿”。其中一条是高效的本土化供应链。
为此,麦当劳和供应商在过去5年中,一起投入超过120亿元。在源头上,支持土豆、鸡肉、蔬菜等本土产业链成长。以土豆为例,三家薯条供应商与本地农民共同推进轮耕轮种、滴灌节水、土壤健康测试等再生农业技术,目前已在4万多亩农田实行轮作。
麦当劳中国还在湖北、浙江等地打造智慧产业园,协同上下游绿色发展。麦当劳中国供应链(湖北)智慧产业园去年7月投产,预计年产超过3万吨肉类产品、近3亿个面包、3000万个糕点以及20亿个包装产品。浙江智慧产业园今年5月26日落户湖州,首期规划占地约87亩,计划投资约4亿元,预计于2027年初正式建成投产。
对比8年前,麦当劳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数量占比提升至六成,如今超过九成的食材来自本土采购。
与本土供应链协同迈步的,还有另一条“腿”——自研数字化体系。
比如麦当劳中国推出了首个独立于全球总部体系的专属App,并仅用40天完成微信小程序的开发与上线,成为抓住互联网时代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有力抓手。如今,麦当劳中国的线上订单占比超过九成,单日可处理数百万笔订单,App累计下载量突破1亿次,会员规模达到3亿人……
持续的数字化投入更是带来覆盖全链条的系统性变革。麦当劳中国自主研发的RGM Boss系统、数字化食品安全系统等已在旗下所有餐厅落地。去年8月,南京麦当劳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大楼启用,将容纳超450位技术专家。未来5年,麦当劳中国计划投入40亿元用于数字化研发,推动行业升级。
当下,消费市场本土品牌快速崛起,它们更了解本地消费者需求,反应速度更快,在“质价比”和产品创新上给外资品牌带来巨大挑战。今年以来,行业传来各种消息,如咖啡巨头星巴克遭遇瑞幸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计划出售中国业务70%的股权;哈根达斯面临品牌老化等问题,母公司通用磨坊考虑出售中国门店业务;迪卡侬承受本土体育品牌竞争压力,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等。
麦当劳中国先行一步的这些经验,或许能带给这些外资品牌一些启迪:如今中国市场的竞争,早已从“品牌红利”时代进入“本土化能力”比拼的新阶段。一旦决定本土化,比完美的股权结构更重要的,是给予本土团队充分的授权和信任,来激活企业的创新能力。而面向未来,只有放下“全球品牌身段”,完成深度本土化的自我变革,才能在中国市场重获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