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比亚迪交出4月“成绩单”:销量达38.01万辆,同比增长21.34%,环比增长0.71%。
同时,多家新能源车企披露的4月“成绩单”显示,新能源车企竞争重回“三国杀”格局。
具体来看,4月,零跑汽车月度交付量首次站上4万辆大关,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守住3万辆关口,成为新能源车企头部阵营的重要成员。
月度交付量(销量)达3万辆,成为新能源车企进入头部阵营的重要门槛。埃安在4月失守3万辆关口;小米汽车不仅再次止步3万辆关口,而且4月交付量首次环比下降。
总结可见,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持续激烈。此前已有车企掌门人预判2025年将迎来“淘汰赛”,但当前竞争格局尚未稳固,将给每位参与方都带来机会。

零跑汽车站上4万辆大关
小鹏汽车月度同比增速领先
4月,零跑汽车月度交付量站上4万辆大关,达41039辆,与其他造车新势力拉开差距。

零跑汽车是4月首家交付量超4万辆的造车新势力,也是2025年初至今首家月度交付量超4万辆的造车新势力。
2025年前4月,零跑汽车是新能源车企月度交付量排名的变量。1月、2月,零跑汽车的月度交付量均在2.5万辆左右,排名跻身造车新势力前列。
3月、4月,零跑汽车的月度交付量相继超过3万辆、4万辆,均排名造车新势力首位。
在4月23日开幕的2025上海车展上,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今年或未来几个季度,都能够保持相对领先,零跑(汽车)还是有把握的。”
从同比增速来看,零跑汽车、小鹏汽车领先其他造车新势力,分别为173.50%、273.10%。
以小鹏汽车为例,其月度交付量已经连续6个月超3万辆,并且1月至4月的月度交付量同比增速远超其他造车新势力,分别为267.88%、570%、268%、273.10%。

此前,小鹏汽车自称在血海中游泳,如今似乎游向蓝海。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我们的体系能力在变革后全面提高。M03和P7+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们大产品周期的增长正循环已经开启”。
小鹏汽车介绍,小鹏MONA M03上市8个月,累计交付超10万辆;小鹏P7+上市5个月,已在近日完成第5万辆新车下线。1月至4月,公司累计交付新车达12.91万辆,同比增长313%。
小米汽车再次止步3万辆大关
理想汽车、埃安“不理想”?
小米汽车是有望快速迈过3万辆关口的种子选手,但4月交付量超2.8万辆,而3月交付量超2.9万辆,已经两次距离3万辆大关仅一步之遥。
同时,埃安在3月的销量超3万辆,但4月销量低于3万辆,达2.83万辆,同比增长0.67%,环比下降16.96%。
4月,新能源车企头部阵营的竞争重回“三国杀”格局,参与方分别是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
其中,理想汽车4月的交付量达3.39万辆,排名造车新势力第三位。而在2024年的月度交付量排名中,理想汽车多次位居造车新势力首位。
步入2025年,理想汽车除了未在月度交付量排名中拔得头筹,还频繁出现环比增速下降的情况。1月至4月,理想汽车月度交付量的环比增速分别为-48.85%、-12.24%、39.64%、-7.46%。

针对当前新能源车企竞争激烈等问题,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在2025上海车展上表示,企业一定要聚焦用户,只着眼于竞争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据悉,理想汽车在2025上海车展上发布了理想MEGA Ultra智能焕新版、理想MEGA Home家庭特别版和理想L6智能焕新版。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最新表示,5月,公司将举行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发布会,全面介绍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的产品力。
新能源车企竞争格局尚未稳固
各方蓄力追赶亮绝招
步入2025年,各家新能源车企的交付量(销量)呈现波动变化态势。以深蓝汽车为例,其1月至4月的交付量分别为2.46万辆、1.87万辆、2.44万辆、2.01万辆。
这说明新能源车企的竞争格局尚未稳固,各家新能源车企均有机会抢夺更多市场份额。
4月,蔚来公司的交付量迈过2万辆关口,达2.39万辆,同比增长53.01%,环比增长58.92%。

蔚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表示,2025年,蔚来公司旗下三个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将合计有九款新车型上市,每个季度都有重磅新品,以覆盖不同的市场区间。
车企完善补能体系是提升销量的重要举措。目前,蔚来能源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相继完成换电县县通目标,并且在全国布局了3300座换电站。
此外,阿维塔、岚图汽车在4月的交付量均迈过1万辆关口,同比增长分别为122.62%、150.29%。
阿维塔、岚图汽车均深度绑定华为。在4月23日开幕的2025上海车展上,首搭华为乾崑ADS 4和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的岚图FREE+亮相。
阿维塔近日宣布,2025年第三季度,阿维塔06将搭载华为乾崑ADS 4,阿维塔11、12、07也将完成升级。
车企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仍充满挑战,外界需要理性看待各家新能源车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各家新能源车企也要保持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