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去年“双十一”,AI大模型在电商领域的落地尚处于探索试水阶段,那么今年已然迈入大规模落地应用的阶段。
天猫宣称迎来首个AI全面落地的“双十一”,推出了6款AI导购应用,全面覆盖购物全流程;京东则强调,本届“双十一”大促是技术融入程度最深的一届,AI技术已全面渗透至经营各核心环节;抖音亦借助豆包大模型,打造电商领域的全新入口。
值得买科技CTO王云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并非AI落地电商的元年。事实上,AI此前在电商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但大模型能力在今年出现了质变,使其能够承接更长的任务链路,进而有效拓展了AI应用场景的广度与深度。”
一批AI应用落地
电商平台作为链接消费者与商家的核心枢纽,落地的AI应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面向消费者端,另一类聚焦商家运营端。
在用户端,今年“双十一”期间,淘宝推出“AI万能搜”“AI帮我挑”“拍立淘”“AI试衣”等6大智能导购工具,覆盖购物全流程,旨在提升用户搜索相关性与决策效率;抖音借助豆包大模型打造电商新入口,用户只需询问“买什么”“有什么推荐”等问题,豆包便会推荐多款产品,点击链接即可直接跳转至抖音商城;消费决策平台“什么值得买”也以AI驱动为核心策略入局,其AI购物助手“小值”已升级为新一代消费智能体“张大妈”,具备更强的感知、推理与执行能力,可为用户提供自动价保、心愿清单等智能化服务。
不难看出,多数电商平台均上线了面向消费者的AI导购类应用。王云峰向记者表示,AI商品推荐已从去年的“尝试阶段”转变为用户购物的首选,“AI作为用户消费决策入口的属性变得更为突出了”。
面向商家运营端的AI应用则更为丰富多元。例如京东推出的智能客服与数字人直播,既是服务消费者的购物工具,也是助力商家提效的关键抓手。
据京东方面透露,京东数字人JoyStreamer已服务超3.5万家品牌,截至目前,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700万,带动累计GMV超7亿元;智能客服累计咨询服务量超13亿次,全面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物流等全场景。此外,京东在“双十一”期间对商家侧工具进行全面升级,涵盖店铺管理、营销推广、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并新增20款免费AI工具。
天猫面向商家的“AI美工”月均生成2亿张图片和500万个视频,将商品点击率提升了10%。“AI数据分析”已累计生成超1000万份报告,获得85%的商家好评。AI客服“店小蜜5.0”帮助商家日均降本2000万元。
快手则重点发力商家运营侧,从商机洞察、大促作战、生产提效、智能运营四大维度,用AI产品能力赋能商家提升经营效率。
微盟面向商家的智能经营Agent 2.0也在“双十一”前夕完成全新升级,将实现微盟全量商户可使用全量AI能力。不仅在策划端强化AI个性化提案能力,更在执行端简化了全链路自动化流程。
“以前3人2天才能完成的落地工作,现在1人1小时就能搞定,手动成本降低80%。”微盟AI产品负责人孙茜对记者表示,今年是AI应用从DEMO(小样)走向实际落地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上,“当前AI已在客服、商品信息更新、营销策划、图文创作、智能问数及数据解读等多个场景实现广泛落地”。
模型能力大幅提升
王云峰认为,2025年AI能在电商领域实现大规模落地,核心突破在于“底层大模型能力的显著增强”,解决了模型的“智力”问题。“推理速度加快、成本降低,再加上新增的链路规划能力,为长链路业务场景提供了坚实支撑。”
他向记者举例说明:2024年时,不少AI应用还只能完成单步动作,比如内容审核、简单AIGC生成(如文章总结、商品图制作等);而到了2025年,AI已能胜任5—6个步骤的长链路工作,覆盖数字人直播、自动核价、高质量营销素材生成等更复杂的业务流程。
以值得买的“好价核价”功能为例,过去需人工核实“好价”真伪,如今AI通过多模态模型提取爆料截图的结构化信息,自动识别未提交的优惠券,再由智能体(Agent)模拟用户行为验证优惠真实性,最后判断优惠适用人群,全程无须人工介入,仅需人工确认最终结论即可。
“今年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显著提升,能更精准解析商品图像中的细节,比如文字、材质等,一站式生成电商运营所需视频、商品海报等物料。同时,AI正从单一的响应能力,向具备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统一智能体演进。”孙茜指出,“相较于传统人工操作,AI在商品信息跨渠道更新这些任务中,大幅提升了处理速度与信息一致性。”
需要注意的是,大模型解决的是“智力”层面的核心问题,而AI应用要真正落地电商场景,还需进行针对性调优。
“为了提升AI在电商场景的实际表现,团队通过引入运营专家知识、构建专业术语库、融合社媒高阅读量内容、人工标注等方式对模型进行再训练,同时结合不同平台的运营规则与行业规范开展合规性调优,以此保障输出内容的专业性与合规性。”孙茜对记者补充道。
机遇与挑战
当前,针对电商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垂类AI应用逐步涌现,在数据处理、文案撰写、图片生成、视频制作、导购推荐、促销策划等细分运营场景中,出现了功能专用的AI工具,进一步适配电商领域多样化业务需求。
不过,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却指出,需要看到的是,各电商平台的差异化策略,无形中加大了商家的工具选型难度。不同平台推出的AI工具各有侧重,商家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精准选择,而技术应用的可控性,也成为当前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王云峰看来,AI应用落地电商场景的核心挑战,源于该场景对信息准确性、时效性的极高要求,再加上用户表述方式千差万别,导致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成为当前技术落地的最大瓶颈。
海量数据处理不仅面临技术层面的难题,还存在成本压力。孙茜提到,在电商运营的复杂业务场景中,AI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尤其在高精度图像与视频生成等环节表现突出。此外,电商领域还存在跨平台数据协同不畅、模型适应性差异等问题。“例如同一AI功能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效果存在差距,需要针对性适配特定领域的技术路线。”孙茜补充道。
从商家视角来看,曹磊表示,尽管头部商家已从AI工具中显著获益,但中小商家仍面临三重现实阻力:理解成本高、普及落地需要时间、成本效益不够突出。目前,商家对AI的应用多停留在图文生成、数据洞察等基础层面,要实现与复杂产业链的深度适配,仍需一定时间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