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一纸批复,让“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中文名称正式更名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Tianjin Jingdong Consumer Finance Co., Ltd.”。
这个曾以“外资独资”身份在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叱咤风云的千亿巨头,如今京东集团以65%的控股比例入主,完成了一场堪称戏剧性的“蜕变”。更名背后,是捷信消金从行业龙头到负债缠身的衰落轨迹,也是京东集团借壳入场、试图在消费金融蓝海中重塑格局的野心。
京东消金对此作出业务平稳过渡承诺。京东消金表示,公司名称变更不影响已签署的合同、协议的效力,公司业务和客户服务不受任何影响。公司未来将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客户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这场消费金融新规落地后的首例重组案背后,捷信消金的成色几何?
昔日巨头的陨落:
资产规模缩水千亿元
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注册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注册资本70亿元,作为早期获得全国业务资质的持牌机构,捷信消金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捷信消金带着外资背景的光环和成熟的运营模式闯入市场。在早期阶段,凭借其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年至2019年,其营业收入从63.93亿元增长到173.22亿元,净利润从9.31亿元增长到11.40亿元。其中在2018年,捷信消金的营收达到185.16亿元,净利润为13.96亿元,成为当时唯一一家营收突破百亿元的消费金融公司。
然而,自2019年开始,捷信消金的财务表现开始出现下滑。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骤降至112.32亿元,同比下降35.15%,净利润仅为1.3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8.07%。这一阶段的业绩下滑主要受到市场竞争加剧、监管环境收紧以及自身管理问题的影响。2019年,捷信消金资产规模突破1045亿元,一度成为业内唯一一家资产规模超千亿元的消金公司,2020年,资产规模缩水至652亿元,快速下降。2021年后,捷信消金停止了新业务的扩展,进一步加剧了其财务困境。
2022年至2023年,捷信消金的财务状况依然不佳,2024年12月20日天津银行公告披露,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捷信消费金融2022年、2023年税前利润分别是0.69亿元、-42.65亿元,税后利润分别是0.34亿元、-31.99亿元,显示出公司持续亏损的趋势。
捷信消金官网公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为48.42亿元,已从2019年时的1045亿元缩水近千亿元;负债总额为22.68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5.74亿元。
京东接盘:
一场资本与战略的双向奔赴
根据捷信消金的年报,2024年其在中国区的营业收入为66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35亿元),较2023年的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4%。同时,受益于捷信消金重组,中国区税前利润从2023年的“巨亏”8.83亿元转为盈利约4.77亿元。
2025年,京东集团入主捷信消金。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调整股权结构及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批准了股权结构调整方案:京东系两家企业合计出资32.5亿元,持股比例达65%;外贸信托、天津经开区国资公司、天津银行分别持股12%、11%、10%;原控股股东捷信集团的持股比例降至2%。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50亿元。

图源:捷信消金官网
今年4月21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京东集团副总裁张含春已接替捷克籍Ondrej Frydrych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Frydrych转任副董事长职务,京东集团正式实现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主导权。
京东系入主重组“换帅”,原股东获利24亿元。PPF集团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对损益有影响的子公司和权益投资机构的出售及由此产生的损益中,因“失去对中国捷信业务的控制”的利得为2.9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15亿元)。由于丧失了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控制权,PPF集团在中国的业务也被终止。
不良贷款率高企,监管处罚不断
捷信消金早期的核心策略是“面向信用记录较少甚至空白的客户群体,采取较高的利率和宽松的授信政策”。这种“高息揽客+粗放风控”的模式,在消费金融市场爆发期确实奏效——通过覆盖高风险客户群体,用高利率对冲违约风险,一度让捷信赚得盆满钵满。
2016年至2019年,捷信消金营收分别为63.93亿元、132.55亿元、185.16亿元、173.2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31亿元、10.22亿元、13.96亿元、11.40亿元。与此同时,2017年至2020年,捷信消金的不良贷款率高企,分别达到3.82%、3.98%、3.6%和2.80%。
但2020年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疫情影响,大量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这种模式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为应对财务困境,捷信消金加速清理不良资产,如在2023年先后三次转让不良资产,合计金额超过198亿元,涉及借款人数超126万户;2024年清偿了价值19.6亿元的不良资产包;2025年初其又转让了一笔7亿元、逾期近7年的不良贷款包。
未进行重组前,捷信消金还面临着大量信托贷款到期清偿的压力。捷信集团曾先后三次质押所持有的捷信消费金融70亿股权,其中2次质押给天津银行,1次质押给外贸信托。
除了资产质量承压,捷信消金还频遭投诉与监管处罚。
客户投诉数据最能反映捷信消金的服务短板。2023年,其投诉总量达4704件,其中70.6%集中在协商还款类问题,反映出大量借款人因还款压力与捷信产生纠纷。2024年,尽管投诉量同比下降79%至981件,但投诉类型仍集中在服务流程(28.5%)和费用争议(0.9%),说明其在贷后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改进效果有限。
这种信任危机直接导致了“老客流失、新客难获”的恶性循环。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被高息套路”“被暴力催收”的经历,进一步加剧了捷信消金的获客成本和声誉损失。截至5月26日,黑猫投诉上检索关于“捷信消费金融”相关的投诉高达78085条。



图源:黑猫投诉截图
同时,捷信消金在合规性方面也屡遭质疑。例如:2021年3月,捷信消金因违反信用信息查询规定,被处以5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也被处罚1万元。2025年2月,有媒体报道称,捷信消金曾因年利率超过50%被央视曝光,引发公众对其高息贷款的担忧。
此外,捷信消金在过去一年内涉及大量诉讼案件,主要集中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借款合同纠纷等方面。根据统计,近一年内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为当事人的历史开庭公告有已超过300起,其中案由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公告数量最多,其次为“借款合同纠纷”“小额借款合同纠纷”。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借款合同纠纷,反映出其在信贷管理、客户履约保障等方面的严重漏洞。
这些案件反映出捷信消金在信贷管理、客户履约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部分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款,导致公司不得不通过法律手段追讨债务。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激烈,蚂蚁、招联、马上等头部企业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尽管京东的入主为其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业务整合、风控优化、合规建设等方面仍需持续努力。未来的路还很长,京东消金能否书写新的传奇,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