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正在成为全球竞逐的下一个技术制高点。科技巨头对于量子技术的投资也有升温趋势。
当地时间4月28日,IBM宣布未来五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研发制造费用,其中300亿美元将用于推动量子计算机等的制造。
IBM公司CEO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投资承诺将确保IBM先进计算和人工智能中心的领先地位。IBM还称,该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量子计算机系统群。
IBM的最新举措反映了美国科技巨头在量子计算领域投入的决心。就在同一天,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呼吁政府优先考虑对量子研究的资金拨款,并强调美国在研制可运行的量子计算机的竞赛中不能落后于中国。
中国目前在量子技术的研发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上个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中国超导量子团队科研人员成功构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
研究成果显示,“祖冲之三号”在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国际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审稿人认为中国科研团队“构建了目前最高水准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史密斯表示:“虽然大多数人认为美国仍然能够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但中国可能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
微软发表的这一立场是量子计算研究开始在大型科技公司和投资者中升温的最新迹象,他们正在寻找能够与人工智能热潮相媲美的下一代技术。
史密斯还呼吁特朗普政府增加量子研究资金,更新《国家量子计划法案》,并扩大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量子计算机测试项目,以及拥有量子机器相关数学和科学技能人才的教育渠道,为拥有量子技能的博士提供快速的移民通道,并呼吁政府购买更多与量子相关的计算机部件。
今年2月,微软发布了最新的量子芯片Majorana,并声称发明了一种新型物质来开发量子计算机原型设备。Majorana芯片拥有8个量子比特,微软表示,商用的量子芯片的目标是实现至少100万个量子比特数。为此,微软需要先构建一个拥有几百个量子比特的设备,然后才能开始评估该设备是否足够可靠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去年,谷歌也发布了量子芯片Willow,该公司声称这款新设备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能够在五分钟内实现纠错,并解决一道数学题,而这在传统计算机上要花费比宇宙年龄更长的时间。
芯片巨头英伟达也在押注量子技术。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在上个月举行的GTC技术峰会的“量子日”活动上宣布,英伟达将在波士顿设立一个加速量子研究中心(NVAQC),并计划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以及Quantinuum、Quantum Machines和QuEra Computing等量子公司合作。该中心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运营。
黄仁勋还试图澄清自己此前对量子计算机发展时间线的错误预估。他表示:“量子计算具有潜力,我们都希望它能带来非凡的影响。”但同时强调,“这项技术极其复杂”。
目前的量子计算技术公司大部分尚未盈利,但这些初创企业都在探索商业化途径。量子计算公司Infleqtion的CEO马特·金塞拉 (Matt Kinsella) 表示,该公司已经可以提供更好的计算时钟,帮助同步多个经典计算芯片,并正在开发变现的商业化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首次提出量子计算机的想法以来,量子计算一直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梦想。专家预测,该技术将能够解决具有大量可能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解密代码或模拟化学和天气。
但目前的量子计算机距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大部分计算机行业人士认为,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充分发挥潜力。
潘建伟近日在《自然》专栏发表文章称:“尽管量子信息科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大部分第二次量子革命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要实现广泛的应用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他在呼吁政府对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投入长期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提醒业界应警惕防止泡沫的产生。
“尽管有不少企业宣称可以在金融、蛋白模拟等复杂计算领域提供量子计算服务,但实际上相关技术报道中仅演示了小规模的量子算法。”潘建伟称,“当前量子计算机的硬件水平尚无法在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上体现量子优势,距离大规模商用还很遥远。夸大其词的宣传会误导公众和投资人对量子计算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