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每一副眼镜都会是AI眼镜,选择夸克AI眼镜等于选择了阿里巴巴千问大模型和整个阿里生态。”11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在夸克AI眼镜发布会上表示。
经过多轮预热,夸克AI眼镜最终全面上线。除了此前曝光的“高端配置+生态整合”,夸克AI眼镜最大的惊喜来自接入阿里巴巴千问,用户可随时随地唤起千问,通过夸克AI眼镜体验不同于手机APP的助手能力。在上线公测第一周,个人AI助手“千问”公测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
千问加AI眼镜的组合,凸显了阿里争夺AI时代个人移动入口的野心。吴嘉认为,AI眼镜是真正开启AI时代人机交互革命的智能设备,在这一点上其重要性不亚于手机。
从Meta、小米、百度到眼下的阿里,巨头密集入场,AI眼镜从边缘走向消费电子C位,一场围绕下一代移动入口的豪赌全面开启。
联通阿里生态
夸克AI眼镜发布,是阿里将大模型能力从虚拟世界向物理世界“迁徙”的关键一步。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曾断言:“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机屏幕,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夸克AI眼镜,正是这一理念的硬件载体,被官方定位为用户的“第二大脑”和“随身超级助理”。
从硬件上看,夸克AI眼镜搭载高通AR1旗舰芯片与恒玄BES2800协处理器,采用“双芯+双系统”架构;显示方面,产品采用“双光机双目显示”方案,支持合像距调节,可根据室内外场景自动优化显示距离;拍摄方面则首发Super Raw暗光增强技术,实现0.6秒极速抓拍、3K视频录制,并可通过云端超分超帧输出4K画质。
不过夸克最大的护城河,并非硬件参数,而是其背后阿里系的生态整合。据介绍,这款眼镜打通了高德的近眼导航、支付宝的“看一看”支付、淘宝的商品搜索比价以及飞猪商旅提醒。这意味着,用户无须掏出手机,即可完成从导航到目的地、搜索周边餐厅、再到扫码支付的全流程。
在吴嘉看来:“AI助手比拼的是智力水平,是办事能力。”夸克AI眼镜集合了导航、支付、识价、问周边、音乐、AI问答等多项功能,尝试成为真正能“办事”的超级助理。
“巨头抢攻AI眼镜赛道,本质是争夺下一代流量入口。”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AI眼镜被视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融合AR/VR、语音交互、AI大模型等技术,可能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和生态控制点。有些巨头依托电商生态和支付体系,侧重场景化应用(如购物导航、实时翻译),也有巨头要把AI眼镜变成“外挂大脑”或智能家居控制中枢。
竞争不止于价格
夸克入场,正是AI眼镜市场的沸腾时刻。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中国市场的增长更为迅猛,同比大增116.1%。这条赛道上,已有近70家厂商涌入,巨头们的布局也呈现出鲜明差异。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注意到,从发售价格上,阿里没有打算卷价格。夸克AI眼镜发布了S1、G1两个系列六款单品。其中,S1系列配有不同框型和颜色共三款单品,最低到手价为3799元;G1更加时尚轻便,除提供两种框型选择之外,还配有太阳镜款,最低到手价1899元起。
谈到夸克AI眼镜的定价逻辑,夸克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对记者表示:“产业链不是要卷到大家以后都没得玩,需要一起把量做起来,让背后支撑的创业公司赚到钱。”
如何在拥挤的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阿里至少目前的选择不是打价格战。宋刚对记者表示:“AI眼镜不是简单硬件,不会是简单的硬件价格战,更多是模型、体系化,整个生态的竞争。”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认为,小米以“性价比+生态”破圈,百度聚焦“AI技术落地”,阿里则主打“生态协同+场景覆盖”,分别代表硬件、技术、生态三种竞争路径。
“小米的优势在于全生态协同与供应链掌控力,小米智能手机与汽车业务形成‘人车家’闭环,AI眼镜可无缝接入其智能生态;百度则以AI技术积累为核心竞争力。小度AI眼镜Pro搭载文心大模型,支持实时翻译、AI会议纪要等功能,在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技术上具备优势。”张思远说。
在张思远看来,阿里则依托生态资源构建差异化。夸克AI眼镜深度整合支付宝、高德导航、淘宝等阿里系应用,形成“支付—导航—购物”的高频场景闭环,试图以生态黏性打动用户。
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功能与佩戴体验,价格也是打动用户的重要因素。此前小米将首款AI眼镜定价1999元,大幅拉低了行业门槛。
“小米的低价策略具有双重效应。”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则认为,正面来看,降低体验门槛有助于培育用户习惯,推动产业链成熟,加速技术迭代;但长期低价竞争可能压缩创新空间,导致产品同质化。
“价格战正在重塑市场格局,推动行业从‘小众极客市场’向‘大众普及市场’转型。”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小米的低价策略,通过供应链规模化采购、国产元器件替代等方式压低成本,直接打破此前行业偏高的定价体系;供应链端,核心代工厂订单量大幅提升,国产核心零部件厂商加速技术迭代。市场层面,价格门槛降低让非科技发烧友成为消费主力。
不过另外一面,低价策略也在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行业出现低价仿品,市场呈现“头部集中+长尾混战”的格局,加速了技术不成熟、缺乏生态支撑的中小厂商淘汰进程。
从“虚火”到“真繁荣”
尽管数据增长迅猛,AI眼镜仍面临“高退货率”与“场景模糊”的挑战。据电商平台统计,行业退货率普遍达30%—50%,反映出现阶段产品体验未达用户预期,“宣传噱头大于实际用途”。
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有Ray-Ban Meta,凭借雷朋的品牌积淀和“音频+拍照+AI”的实用主义路线占据了可观市场份额,国内市场则呈现出“头部集中+长尾混战”的局面。
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爆款,成为AI时代的个人移动入口。
“AI眼镜已完成‘从0到1’的品类教育,正卡在‘从1到10’的体验拐点——短期看是虚火,只要把续航、重量、刚需场景三座大山搬掉,高退货率自然回落,市场会由‘尝鲜驱动’转为‘换机驱动’。”郑磊认为。
“核心是破解‘体验与需求不匹配’的核心矛盾。”郭涛对记者表示,在硬件体验上,需突破“重量—续航—性能”不可能三角,当前产品重量和续航表现难以满足日常使用;在功能实用性上,要摆脱“伪智能”标签,解决语音识别不稳定、翻译延迟等问题,打造不可替代的刚需场景。在适配性上,需优化近视用户体验,降低额外配镜成本与度数限制,提升长期佩戴舒适度。
此外在生态建设上,还需要弥补原生应用稀缺的短板,构建跨平台协同的操作系统,让设备从“功能叠加”转向“场景融合”,真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
不过郭涛同时认为,繁荣与虚火并存是新兴赛道爆发期的典型特征。繁荣的核心是需求真实存在,AI眼镜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想象空间,叠加巨头渠道与定价推动,市场成交额大幅增长,证明用户对“解放双手”的场景需求迫切。
“虚火则源于体验与预期的严重脱节。虚实交织并非坏事,一方面低价普及让更多用户参与体验,反向推动技术迭代;另一方面高退货率倒逼厂商聚焦核心痛点,而非单纯追逐出货量。未来赛道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虚火褪去后,具备核心技术、生态支撑和刚需场景的玩家将脱颖而出。”郭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