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4 14:46:00 股吧网页版
估值修复与AI浪潮中 谁是“软科技”担当?
来源:财联社

  沉寂已久的港股市场,正在悄然积蓄反弹力量。在A股波动的背景下,港股却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弹性,尤其是科技互联网板块,成为新一轮行情的核心推手。

  在此背景下,港股通互联网的相关基金,迅速在市场上引起关注。截至目前,市场上共6只跟踪相同指数的ETF,其中,富国基金旗下的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最新规模已经达到了802.29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余同类产品。

  这类ETF背后的标的——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通过聚焦互联网平台与计算机软科技领域,不仅捕捉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也在估值修复的大背景下,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投资主线。

  这并非偶然。在人工智能从技术演进转向落地应用的关键阶段,具备流量、数据、算力资源整合优势的头部互联网企业正在重塑自身增长逻辑。资本市场亦对“AI+平台经济”的协同释放出新的热情。而在一众ETF产品中,港股通互联网ETF因其聚焦应用端、权重集中、交易机制灵活等特点,逐渐成为承接科技行情、捕捉长期成长价值的代表性工具。

  这便也衍生出对于港股市场投资者所关注的四大问题——港股通互联网ETF为何能够脱颖而出?它所代表的“软科技”板块究竟有何不同?它是否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又如何在资产配置中发挥应有作用?

  从结构到弹性:聚焦“软科技”与头部效应

  港股通互联网ETF所跟踪的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从编制逻辑上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与恒生科技指数相比,后者覆盖范围更广,包含了硬科技、半导体、新能源车等多个子行业,而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则聚焦于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软件端的“软科技”业务。

  从成分股结构来看,该指数囊括了30家港股通范围内的互联网相关企业。头部效应尤为突出,阿里巴巴、小米集团、腾讯控股、美团等平台型企业占据了较高权重,合计比例接近六成。也正是这类平台公司,在AI大模型产业化的关键节点,率先受益于算法应用、云服务扩张和终端智能化进程。

  与偏硬科技行业中的芯片制造或设备厂商不同,软科技企业更贴近最终用户,拥有更广泛的商业场景和变现通道。从搜索、社交、电商、视频到智能终端,这些企业构成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正是AI赋能最为直接的土壤。在AI技术不断突破成本边界、从模型走向服务的当下,这种贴近终端的应用价值开始获得市场重估。

  此外,从个股集中度来看,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前十大成分股合计权重较高。这种高度集中在传统资产配置中或许被视作风险,但在互联网行业“强者恒强”的规律下,反倒成为收益弹性的保障。头部公司在技术更新周期中的战略投入、用户迁移能力和资源整合效率,往往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换言之,指数集中配置龙头,有助于精准承接AI时代的新增长红利。

  估值洼地与结构重估:资金流动背后的判断转向

  若说产业结构决定指数方向,那么估值和资金则决定其走多远、持续多久。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低迷,在监管周期、盈利增速调整以及海外政策压力等多重影响下,估值水平显著下探,部分龙头甚至被市场当作“类红利资产”来定价。

  然而这种定价正在被重新书写。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算法竞赛,而是快速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大模型的开源、接口的下沉、Agent工具的发展,正在显著降低应用门槛,使得具备流量入口和服务生态的互联网平台率先受益。这也意味着,被“过度压缩”的互联网估值存在反弹空间。目前,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市盈率TTM为24.66倍,处于近十年以来26.19%的分位点。

  这种转向已在资金行为中有所体现。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今年以来净流入超过1.3万亿港元,再次刷新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这不仅推动了整体成交活跃,也显著抬升了科技互联网板块的流动性。ETF产品作为资金流向的“显微镜”,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港股通互联网ETF的规模迅速攀升,场内份额不断扩大,成为市场上交易最为活跃的港股科技类ETF之一,也是目前全市场规模最大的跟踪港股互联网板块的ETF。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逐步显现。多项涉及平台经济、AI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的监管政策逐步明朗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于“监管红线”的不确定性。这种预期差的修复,加之流动性回暖和海外资金重新定价中国资产的趋势,使得港股市场重新具备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板块本身的业务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头部平台在经历组织改革、降本增效后,盈利能力反而提升;而AI战略的注入,使得市场对其未来收入增量有了更为明确的想象空间。指数的内生结构在悄然变化,估值锚点也在随之转移。从这个维度上说,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逐一甄选AI概念股,不如通过港股通互联网ETF进行系统性布局,既具备成长弹性,又规避了单一公司不确定性的尾部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ETF产品本身也在向功能型工具演进。随着投资者教育深入、交易制度成熟,越来越多个人投资者开始意识到ETF不仅是短期套利工具,更是实现长期复利的重要路径。对于聚焦软科技、龙头集中的港股通互联网ETF而言,周期性波动只是表象,其背后真正的价值,在于持续的创新能力与用户生态对接的深度粘性。

  除了在估值与产业趋势上占据先机,港股通互联网ETF也在投资者结构层面展现出不同于传统ETF产品的吸引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机构资金选择通过ETF进行港股配置,以规避QDII额度限制并提升交易效率,基金中报显示机构持有人比例超过96%。另一方面,散户投资者也通过场外联接基金等渠道参与其中,将其作为中长期资产配置的科技底仓。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互联网ETF的联接基金规模已经突破100亿元。在双轮驱动下,该ETF成为链接海内外资金与港股科技企业的桥梁,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通互联网ETF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互联网”或“科技”这两个标签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投资视角的升级。在AI加速产业重构的阶段,过去“高增长、高风险”的标签逐渐让位于“平台+科技”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下,头部企业既拥有稳定现金流,又具备技术延展力,成为新一轮科技周期中的基础设施型资产。这种资产的稀缺性,正是ETF得以迅速吸引资金的重要逻辑之一。

  从投资者认知结构的角度来看,这类产品也在潜移默化地重塑投资者对于“科技投资”的理解。过去,科技投资更多与“赌成长”、“押研发”绑定,而今天,通过ETF方式持有头部软科技平台,既能享受创新驱动的红利,又能规避单点失败带来的风险放大。港股通互联网ETF正是对这种认知升级的回应,它将“科技”这一高波动资产类别,通过结构化分散、龙头权重、规则化管理等手段,转化为可被配置、可被跟踪、可被复利的稳健策略。

  在未来的AI产业进化路径中,港股通互联网ETF也具备持续成长的空间。随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不断普及、API能力持续开放、算法工具逐步商品化,平台型企业有望在教育、医疗、政务、出海等多个垂直场景中释放应用潜力。尤其是在大模型走向轻量化、边缘部署成为现实的背景下,拥有生态整合能力与B端基础的企业将率先打通价值链条,构建“平台+模型+场景”的闭环。ETF作为承载这类企业群体的工具,将天然具备产业周期共振的能力。

  同时,监管层面也在为科技资产的中长期表现提供制度保障。平台经济监管预期趋稳、科技创新政策明确、数据流通机制规范,均为相关企业的估值稳定与盈利质量提供了支撑基础。ETF产品则作为连接宏观预期与微观选股之间的桥梁,扮演着“把不确定转化为结构性确定”的关键角色。港股通互联网ETF的价值,在于它既反映了这些政策预期的兑现过程,也捕捉了市场对科技企业治理质量与产业逻辑的重新认知。

  不可忽视的是,AI所带来的产业红利仍处于早期阶段,其影响尚未完全反映在报表利润之中。许多平台企业仍在投入期,尚未形成收入释放,但其资本开支、研发策略、合作生态已在财报之外展现出积极信号。ETF通过系统性持有方式,可以穿透短期财务波动,分享企业在新周期中的价值积累。这种策略,尤其适用于以中长期为视角的配置型投资者。

  从场景拓展角度来看,港股通互联网ETF也具备对接“海外投资中国科技”的外延功能。在全球资金风险偏好波动、美元资产估值偏高、对中国科技资产逐步“纠偏”的过程中,ETF作为标准化产品,更易被跨境资金纳入组合管理体系。其可视化、可复制、可清算的特征,也使其天然适配主权基金、养老金、长期资本的仓位调节策略。

  投资机制与产品路径:如何布局软科技主题的长期机会

  ETF产品的优势,不仅在于策略复制的效率,更在于策略可交易性的放大。在港股通互联网ETF中,这一优势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它通过港股通机制直接投资港股,不受QDII额度约束;另一方面,其交易方式为T+0,支持当日买卖,极大提高了资金调度的灵活性。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该产品为策略性配置提供了便捷渠道,可在不择股、不择时的前提下,快速获取对软科技板块的广泛敞口。而对于个人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场外联接基金进行定投,参与长期复利过程,避免追高杀跌。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港股通互联网ETF可以承担多种角色:在科技行情趋势明朗时,它是顺周期弹性工具;在市场震荡期,它是集中龙头、分散个股风险的稳健配置;而在底部布局阶段,它则是分享估值修复与产业突破红利的有效通道。正因如此,这类产品逐渐从“交易型工具”向“配置型资产”演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创新周期下半场,ETF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被动复制,更是主动甄选主题路径的通道。当前,多家基金公司围绕港股通互联网ETF所对应的指数,进一步推出增强型、主题细化型产品,试图从“指数+主题”的维度切入未来科技产业图谱。这些变化背后,正是ETF产品角色认知的升级。

  此外,从市场参与角度看,ETF的普及也带动了一批以量化交易、ETF轮动、波段套利为代表的新策略落地。在行情波动中保持高流动性和透明价格机制,港股通互联网ETF已逐步成为资金策略博弈的重要平台之一。

  未来,若AI持续加速渗透、数据要素确权机制理顺、算力基础设施进一步下沉,则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将在商业模式、服务边界、产业链接等多个维度实现再升级。这些转变将深度反馈到ETF的底层资产中,使其具备伴随新一轮产业周期起伏的长期弹性。

  港股通互联网ETF所代表的并非一个短期风口,而是技术周期、产业升级与资本估值逻辑同步演进的长期机会。它的背后,是数字经济结构的重建,是科技力量从实验室走向用户的路径,也是中国科技企业从“被低估”到“重新定价”的过程。

  在港股行情重启的背景下,投资者或许不必刻意去预判每一个波段或主题爆点,但可以通过产品工具,将结构性机会转化为资产配置的现实收益。而港股通互联网ETF,正是这个过程中,被越来越多投资者选中的那一个“坐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