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大促走到第17年,消费者的热情淡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双11”变得常态化了。
回顾“双11”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几年,拼的是折扣,谁敢打折,谁就能跑赢行业。2015年左右,“双11”迎来分水岭,新品首发与品质消费崛起,商家拼的是“流量”,谁有更多的曝光,谁就能杀出重围。而如今,流量红利触碰“天花板”,常态化的“双11”如何拉动新增长?
在数字产业分析师郝智伟看来,常态化的“双11”,标志着电商进入第三阶段:效率为王。在这一阶段,时间上的效率——即时电商成为“黑马”,运营上的效率——All in AI为精细化运营闯出一条新路。
AI全面入局,为常态化添效率
消费者心中的“双11”变淡了,但它的业绩并没有“变淡”。
来自易观的报告显示,在更长的大促周期中,各平台以不同阶段的主推品类持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为创造更高的交易规模打下基础。天猫“双11”第一阶段成交额同比增长11%,市场占比达62.2%。“双11”期间,淘宝天猫头部商家成交中,铂金及以上大会员成交环比增长269%,复购率高达44%。美腕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双11期间,李佳琦直播间美妆品类表现稳健,精华、面霜等高功效护肤产品销量增幅显著,国货美妆品牌整体占比持续攀升。
为何一边是“双11”缺少氛围感,另一边则是业绩的攀升?AI成为了关键词。在此前的发布会上,天猫总裁家洛就表示,这是“第一个AI全面落地的双11”。在他看来,AI及大消费两大历史机遇交汇,天猫押注投入AI升级产品能力,结合算法投资核心用户,为品牌开启高效增长黄金时代。
“双11”也是这么做的,AI导购已经集体“上岗”。记者在“AI万能搜”中输入“想要一款含有烟酰胺的面霜,500元左右”,系统很快就跳出了高性价比清单和进阶清单,覆盖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今年天猫“双11”首日,大模型被调用150亿次。淘宝“双11”上线的“AI万能搜”已帮助用户解决了近5000万个消费需求,AI清单为用户定制化提供了约200万份购物清单。京东数据也显示,JoyAI大模型“双11”的调用量比“6·18”增长超3.2倍,AI技术已全面赋能消费体验。
在郝智伟看来,今年“双11”集中亮相的各类AI工具,预示着AI驱动电商发展的时代来临,对于商家的帮助既包括降低广告费,也能大幅提升其经营决策。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分析认为,从长远来看,AI或能改变平台的流量入口,这是其最看重的价值。
即时零售成“黑马”,远场和近场打配合
常态化的“双11”还有一个关键词——即时零售。为了挖掘新的市场增长点,头部电商平台纷纷加大了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投入。淘宝闪购首次加入天猫“双11”,京东将即时零售纳入“双11”促销范围,推出“秒送好物低至5折”等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双11”在时间维度上的一次变革。
10月15日的首日数据显示,淘宝闪购在全国270个城市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超市便利订单增长670%。3C数码、个护、服饰等行业品牌在淘宝闪购的成交与去年同周期相比增长超290%。易观分析电商行业总监陈涛观察到,“双11”深度融合即时零售,为淘宝带来了高活跃的用户,从效果看,平台的日活跃人数在“双11”第一周期达到了新高。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饿了么董事长兼CEO范禹认为,淘宝闪购与电商之间存在协同逻辑,特别是在“双11”这个超级流量场内,高频外卖用户在解决三餐需求时,会因为“双11”氛围自然促进逛与买的发生;参与大促的用户,也会自然增加在闪购的茶饮、夜宵等消费。
分析人士认为,即时零售有助于打通“近场”与“远场”供应链,形成全渠道闭环,补上传统电商的时效性短板。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双11”在线下场景扩容,让电商平台与本地商超、前置仓同步发力,让现有的骑手网络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