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消费者发现,手机上的“饿了么”App 图标已悄然变为橙色,名称变为“淘宝闪购”。这一灰测意味着,饿了么与淘宝闪购品牌正在融合,指向一个大消费平台。这是阿里即时零售战略的最新落子,也意味着接下来,阿里将在即时零售领域持续大力投入。
笔者在京东入局外卖时就预测,外卖的市场竞争将出现新的服务生态。作为本地生活的抓手,饿了么对阿里意义重大。当时笔者预测的是,阿里会在淘宝App中提升饿了么的位置。但实际上,阿里的动作更大。
过去一年来,阿里的战略主线是“星辰大海”与“人间烟火”:一方面,坚定强化人工智能;另一方面,坚定投入即时零售领域的闪购服务。外界可以看到的是,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实现“电商+本地生活”的资源打通,现在也看到了淘宝闪购的品牌融合。
即时零售蓬勃发展、大消费时代到来的宏观背景下,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成为一个集品牌资源、流量优势与即时履约网络为一体的“大消费平台”,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好的选择;对消费者、商家和骑士们来说,竞争总是一个好消息。
商业竞争的残酷性在于,老大老二的博弈往往形成“马太效应”,导致老三出局。本世纪初,在百度和谷歌的激烈竞争中,雅虎被边缘化。同时期,淘宝京东双雄争霸,易趣退出了中国市场。市场上剩下两家头部企业,往往形成稳定的双寡头模型。这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现象,并不是贬义,也不代表真的垄断。市场中,三家头部企业往往不稳定,双寡头则相对容易形成一种稳定的竞争关系,代表着竞争适度、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波音和空客、英伟达和AMD、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需要指出的是,在外卖、即时零售领域的竞争,并不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会认为在外卖、即时零售的竞争是毫无意义的。比如,有社会学者就认为,外卖只是满足了消费者的“慵懒”。但实际上,外卖、即时零售领域的竞争影响深远,是一种社会“软优势”,而“软优势”会与科技、制造等“硬优势”,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经济观念是生产型的,只有生产线生产、农田里劳作、科技创新,才被视为创造财富。这就使得中国社会很容易轻视商业领域,将之简化为:李佳琦是卖货的,社区团购是卖菜的,网约车就是打车的,即时零售就是跑腿的,而看不到这些商业模式背后,中国社会所蕴藏的优势和创新。
实际上,电商、电子支付这样一个庞大的生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很多国家来说,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需要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技术阶段才能达成。
比如,社区团购,如果不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居民生活水平飞速提升,根本不可能实现。且不提技术上的障碍,在一个鸡蛋、一两肉都是改善生活的时代,生鲜蔬果的交付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有占便宜的,有冒领的,有斤斤计较的,而微薄的利润,也不足以覆盖这些成本。这就注定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会反复拉扯。而现在,偷一个鸡蛋、一包菜的可能已经非常小了,利润也足以覆盖这些成本。消费者说鸡蛋坏了一个,补上就是。所以,正是中国社会的软实力,才支撑起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带来方便、快捷的商业创新。
即时零售,同样如此。它绝非仅仅是一个跑腿的概念。近年来,伴随时空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能力的演进,即时零售新基建已初步构建完成。该基础设施不仅涵盖数以百万计具备稳定收入的配送人员,还包括由人工智能驱动、拥有每秒亿级计算能力的超算平台,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配送效率与服务体验的同步提升。从这个角度,即时零售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的创新。
即时零售,在传统货架电商、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直播电商等场景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场景,发现了很多新的消费需求,为消费带来全新增量。依托更多元化的覆盖零售、数码、生鲜、医药的商家供给,即时零售可以更快、更广地响应消费者的高频消费需求,能够更高效率地促成交易,带来更好的体验,进而提振需求。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即时零售的加持下,消费结构也从“买商品”向“商品+服务”双重转型。比如,晚上的一顿烧烤、啤酒、一把鲜花,办一场聚会,这不仅仅是在购买商品,而是在购买服务和体验。
大消费平台的出现,可谓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未来已来,某种程度上,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通达家家户户的购物管道、配送管道,正在实现之中。接下来,人工智能、无人车、具身智能的加持,会进一步开拓即时零售的新场景。反过来,这些“硬创新”也从商业模式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归根到底,科技创新、制造业、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只有通过市场、通过商业走入千家万户,才能获得更多资源,去支撑进一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