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银
“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并跑和领跑领域逐步增多。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跟随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占全球总量的60%,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生态,下载量超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这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创新能力的质变。阿里巴巴推进的万亿参数模型、中国电信星辰大模型在政务、医疗等领域的深度落地,标志着AI技术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应用。与此同时,鸿蒙生态设备突破11.9亿台,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5G基站达到459.8万个,构建起全球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这些突破性成就,如同为数字经济的巨轮装上了强劲的“中国芯”,确保了在波涛汹涌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够自主可控、安全稳定。
数字经济发展之“兴”,关键在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纵观全国,3.5万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7%,推动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过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成为消费新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4%。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生产效率的跃升,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超过100个新型职业带来的就业拓展。数字经济如同一种渗透性极强的“催化剂”,加速了传统产业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过程,让网络强国的建设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和价值转化。
网络强国与数字经济共荣之“基”,离不开数据要素这一“新石油”的深度开发与安全流动。“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ZB(每ZB为10万亿亿个字节,即1024^4GB),同比增长25%,建成高质量数据集超3.5万个。数据不再仅仅是存储在服务器中的比特,而是通过市场化配置改革,成为可以交易、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全国数商企业超100万家,数据交易总额超220亿元,同比增长80%,一个统一、活跃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正在加快构建。国家数据登记平台覆盖78个国民经济大类,为“找数”“用数”提供了权威渠道。在推动数据“跑起来”的同时,安全屏障同步筑牢。通过构建可信数据空间、运用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确保了数据要素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释放价值。
展望“十五五”,前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仍需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全力攻坚,仍需破解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困境,仍需推动数据要素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高效流通。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