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上市中概股被全球头部机构买爆了。
近期,美股市场机构开始披露一季度持仓数据。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大幅减持美股资产配置,原第一大持仓标的SPDR标普500ETF的市值占比从2024年四季度末的22%缩水至9%,美股大型科技股龙头英伟达、Meta和谷歌也被大幅减持。相比之下,中概股成为桥水偏爱的“好物”,一季度末持有阿里巴巴540万股,阿里由此成为桥水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量环比增幅高达21倍。此外,桥水基金还加仓了百度、拼多多,并且新买入了京东。
阿里巴巴股价也没有辜负桥水的一番厚爱,一季度涨幅达到50%。
1
集体爱上中概股
爱上中概股的当然不是桥水一家。高瓴资本旗下二级市场投资平台HHLR Advisors一季度新买入了百度、理想等多家中概股公司,一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拼多多、阿里巴巴、富途控股、百济神州、网易、贝壳、传奇生物、京东、唯品会和WNS HLDGS LTD,中概股占据九席。值得注意的是,HHLR Advisors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的持仓占比达到了88.46%,可以说几乎全部押注了中概股。
另一家知名机构景林资产(香港)一季度新买入中概股阿里巴巴和禾赛科技,一季度末其美股配置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Meta、拼多多、网易、满帮集团、台积电、富途控股、苹果、中通快递、奇富科技、贝壳,占美股持仓的比重达到86%,其中的中概股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根据EPFR数据,外资机构对中资股(包括A股和中概股)的配置比例从2022年开始从超配转为低配,2024年四季度开始回升,截至今年2月仍处于低配约1.2个百分点的状态。配比回升体现了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回升的信心正在增强,而较低的仓位状态则预示着还有潜在的增量资金有望进一步流入。

▲外资对中资股的配比仍然低配来源:Wind,截至2025年2月
另一个证据是国际知名资管机构Krane Shares近期发行了两只单股票两倍杠杆ETF,分别挂钩阿里巴巴和拼多多,是美国市场首批挂钩中概股的单股票杠杆产品。中概股龙头股多了挂钩杠杆基金,有利于活跃交易度,体现了外资对中概股兴趣渐浓。
2
“三新”和“两集中”
对于以长线价值投资为主的海外机构来说,对于中概股的兴趣日渐增长,源自其基本面和成长预期的良好表现。
从上述知名机构持仓数据看,互联网科技、电商、医药等是海外机构较为集中的投资方向,在具体公司上也有较多重合。这一方面与相应公司的行业地位与公司质地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美上市中概股的市值集中、行业集中的突出特点。
根据Wind截至2025年4月18日的数据显示,在美上市中资企业(不含OTC)总数为390 家,总市值超9000亿美元,市值排名前25%的个股贡献了超过98%的总市值,其中前五大公司分别为阿里巴巴、拼多多、网易、京东、携程,合计占总市值的比重接近60%。
从行业分布看,在美上市中资企业集中在“三新”——新消费、新科技、新型智能制造三大领域,像拼多多、阿里巴巴、百济神州,以及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理想、小鹏、蔚来)等投资者熟知的企业,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公司。

▲在美上市中概股行业市值分布来源:Wind,截至4月18日
“三新”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基本面回升的重要力量,宏观经济增长的成果也将在这些公司的报表上得到体现。这就是外资机构大举买入中概股的底层逻辑,并加速推进与各行业合作协同落地AI应用。
从业绩数据看,代表性中概股公司普遍给出了超预期的报表。
如阿里巴巴2025年一季度营收2364.5亿元,同比增长7%;调整后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417.8亿元,同比增长36%。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开支超过了过去十年总和。
京东2025年一季度营收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创下三年来最高季度同比增速纪录,其中服务收入为588亿元,同比增长14.0%;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28亿元,同比增长43.4%。
拼多多2024年四季度营收1106亿元,同比增长24%;调整后净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7%。拼多多在北美市场推出的半托管Y2模式上线,允许商家从国内直接发货至美国消费者手中,体现出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除了出色的当期报表数字,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中概股龙头公司的诸多新动作,打造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亮点,从这个角度看,蜂拥而来的外资机构恐怕也不会是短炒一把就撤。
(提示:投资有风险,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