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电信业成为代表领域。
近日,国新办举办一季度有关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在会上介绍,今年一季度,已向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鼓励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谢存透露,截至3月底,我国已有超过2400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26.5%。
开放信息方面,根据今年2月工信部的官方消息,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相关企业按照批复内容,可开展互联网接入、信息服务等增值电信业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这一最新回应,也是对于年初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落实举措。根据《方案》,试点地区将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抓好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开放试点政策宣贯落实,对相关领域外商洽谈项目开展“专班式”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同时,《方案》还强调,将适时进一步扩大电信、医疗领域开放试点。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向记者表示,电信业历来是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也是科技产业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行业,因此,在这一标志性领域加大开放力度,也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证明与积极信号,在全球化遭遇阻力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准入业务增至8项
有别于传统的通话、上网等运营商电信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对于“增值电信业务”作出了明确定义,即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增值业务,包括在线数据处理、信息发布等,根据现行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规定,增值电信业务涵盖10项细分业务。
过去,外资进入我国增值电信市场受到了一定限制。按照相关法律,除电子商务、国内多方通信、存储转发类、呼叫中心等业务外,增值电信业务的外资股比不能超过50%。但自2014年起,上海自贸区率先放开了部分增值电信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随着近年来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大,截至目前,我国电信业对外资开放的增值电信业务数量已增加至8项,其中4项完全取消了外资股比限制。
记者梳理各项业务发现,在开放名单中,互联网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四项成为当前最受外资青睐的热门业务。此外,信息服务中的两项业务(部分信息发布平台和递送服务、信息保护和处理业务)也在外商获准独资持股之列。
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为例,这一服务主要是指为云计算、AI、大数据提供机房、算力与存储等基础设施服务。2024年,工信部宣布在四大试点地区首次对港澳以外的境外资本开放,允许100%外资持股经营。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际红向记者表示,IDC中的互联网资源协作(IRCS)牌照,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浪潮的背景下,极受外资看重,虽然目前还只是在几个试点区域开放,但这对外资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
记者注意到,当前,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格局以基础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IDC运营商为主导,其中,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浪潮推动,第三方IDC服务商正在急速增长。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2022年,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达51.7%,首次超过基础电信运营商。
此外,另一项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EDI),则为支持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在线交易处理。在此次最新获批的13家外资企业中,汇丰金融科技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便获批开展此项相关业务。
电信业竞争强度提升
随着外商在我国电信业的参与度大幅增加,中国电信业整体也在迎来更强的竞争格局。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工信部颁发牌照认证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中,外商投资企业1448家。到今年3月底,这一数量已超过2400家。在这些外资企业中,既不乏亚马逊、微软、苹果这样的巨头,也有智慧城市、无人驾驶、AI服务等新兴领域的创新企业。
杨光认为,很多跨国科技巨头多年来常以合资形式在中国开展电信增值业务经营,本质上也提高了中国产业生态的竞争力,加深了与中国本土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了跨国科技协作能力,是一种产业互惠的体现。
以亚马逊为例,其通过与宁夏西云数据、北京光环新网合作,提供云服务器、数据库等服务;而微软则依托世纪互联运营,推出 AI 开发平台和混合云解决方案;苹果的iCloud 服务则由云上贵州运营,覆盖中国用户数据存储与同步。西门子(中国)的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 Xcelerator 则已吸引180余家本土合作伙伴,联合开发近300款数字化产品。
在创新领域,记者注意到,此次获得经营许可的13家外资企业更具代表性。以空中客车(中国)为例,其中国副总裁赵辰透露,可以利用新的牌照,开展飞机数据健康监控,通过预防性维修提升航班准点率,提升航司运营效率。西门子(中国)副总裁胡建钧则表示,将依托新的运营许可,推出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联合180家本地企业开发低碳化与AI结合的工业解决方案。
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在AI为代表的创新领域,引入服务于全球市场的外资厂商,有助于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在北上广等对全球性内容存在高需求的地方,外资进入本身也具备一定优势,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而在产业价值层面,外资的进入无疑也有更大的市场促进效应。工信部规划司司长姚珺此前明确指出,外资企业获准在华经营电信业务,为电信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差异化服务,并有助于中国电信业融入全球分工与合作。
外资积极融入中国
电信业领域的开放,不但为我国积极吸纳外资提供了一大优质窗口,也成为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的缩影。记者注意到,随着2025年稳外资工作的推进,涵盖电信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都在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外商在华投资已覆盖了20个行业门类、115个行业大类;在制造业领域,有31个大类和548个小类都有外商投资。
以制造业为例,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今年年初的国新办会议上曾透露,2024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超过了2200亿元人民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到11.7%。其中,医疗器械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速突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了98.7%和21.9%。
用户市场的规模、产业链的完备、营商环境的向好,成为外资看好中国、投资中国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科技业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夕,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高通坚定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以及中国市场在高科技、新技术领域的价值潜力。作为一家在华耕耘30年的跨国巨头,高通参与了中国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得益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同时,随着中国在5G、人工智能、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全球的持续投入和领先,中国自身的产业吸引力也在增强。以AI为例,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储瑞松在今年两会期间曾表示,中国“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各行各业对AI创新的需求大幅提升,这为云计算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增多,外资融入中国的意愿也在进一步增强。姚珺透露,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推进试点开放工作,加强政策解读,优化服务管理,支持外资企业参与试点,探索更多新业态,激发市场活力。同时,根据试点情况不断完善开放政策,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提升电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