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行业,一日之内同时发布两款旗舰产品较为罕见。10月27日晚间,一加打破常规,首次将数字系列与Ace系列新机同台亮相:旗舰机型一加15与性能导向的一加Ace 6双双登场,起售价分别为3999元与2599元。定价方面,与前代产品相比,一加新机的价格锚点发生了战略性位移:一加15的起售价较一加13的4499元有所下探,而一加Ace 6则比一加Ace 5的2299元有所上扬。
发布会伊始,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率先公布了一组数据:“2025年截至目前,一加手机销量增速达36.7%,预估到年底销量增速有望接近50%。”他同时指出,一加正成为年轻用户首选品牌,2025年24岁以下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06%。基于对年轻用户极致性能与游戏体验需求的洞察,李杰强调,一加未来将继续联合产业链伙伴推动技术突破,深化用户共创模式。
在这场时长超一小时的发布会上,游戏性能无疑是贯穿全程的核心。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一加的新机率先将手机屏幕刷新率提升至165Hz,这一举措终结了自2020年120Hz高刷屏成为手游旗舰标配后,行业在此帧率水平上的停滞状态。
从技术层面看,165Hz刷新率不仅体现在参数跃升上——相较120Hz,其每秒可多输出45帧画面,显示速度提升27%,操作响应延迟降低10毫秒。更重要的是,目前一加构建的原生165帧生态已覆盖FPS、MOBA、格斗、赛车、音乐、策略六大游戏品类,并完成了《三角洲行动》《使命召唤手游》《英雄联盟手游》等主流游戏的原生适配。
“当前一加对自身用户群体的定位非常清晰——我们专注于那些对游戏有更强偏好的年轻用户,并围绕他们进行从外观设计到内部堆叠、从器件选型到软件调度的全链路优化,甚至未来的AI功能开发,都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环节,李杰对《国际金融报》等媒体阐释了一加手机的市场定位。
对于一日双旗舰的发布节奏,李杰表示,这既与芯片发布周期、市场旺季相匹配,也适逢目标人群的购机高峰;加之165Hz等技术储备已趋成熟,因此选择在此节点集中发布,并无特殊考量,而是技术、市场与用户三大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马云飞摄
每年秋季历来是手机厂商发布旗舰产品的高峰期,但今年9月至10月的新机密集程度远超往年,堪称“行业史上最激烈”的旗舰大战。在一加发布双旗舰之前,苹果、小米、vivo、荣耀、努比亚、iQOO、OPPO、Redmi等品牌的新机已相继亮相。
此轮旗舰扎堆发布的背后,折射出当前智能手机市场仍处调整期的现实。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840万台,同比下降0.6%。Omdia最新调研也指出,同期中国大陆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约3%,至6720万台。在整体市场收缩的背景下,头部厂商之间的份额差距正进一步缩小,竞争日趋白热化。
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李杰在受访中强调:“一加的所有业务布局——无论是产品规划、技术投入还是新品类拓展,都将完全围绕原点用户及其高频使用场景展开。”他进一步表示,未来一加将继续探索其他产品品类的可能性,但“核心用户群体与高频场景不会改变”,一切新产品的开发仍将围绕性能与游戏这一核心赛道持续推进。
在中国智能手机行业,一加是一个典型的“后来者”。2013年12月,早年加入OPPO并曾主导Find系列开发的刘作虎在深圳创立一加科技,正式进军智能手机领域。2014年4月,一加推出首款机型一加1,凭借3GB内存与4G网络等超前配置,迅速成为当时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
2020年5月,刘作虎回归OPPO担任首席产品官,统一负责OPPO与一加的产品线;2021年6月,一加与OPPO团队全面合并,一加正式成为OPPO旗下独立运营的品牌。2022年12月,在一加成立九周年之际,OPPO宣布开启“双品牌时代”,明确“OPPO线上就是一加”的战略定位,并启动“一加护航计划”,承诺未来三年单独为一加投入100亿元资金,在技术研发、渠道销售与服务体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李杰在采访中透露:“从去年开始,我们与OPPO在线上线下渠道与零售端开展了大量融合工作,目标是让一加用户无论通过哪种渠道都能获得一致的高品质体验。”他特别指出,OPPO在全国广泛布局的体验店资源,已成为一加用户的重要服务支点。“许多用户在购买前希望亲身体验产品,尤其是手感、质感与影像表现,这些线下触点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2024年以来,受上游芯片、存储等供应链集体涨价的影响,部分国产旗舰手机售价有所上调。关于一加的定价策略,李杰在受访中坦言:“我们的逻辑其实很简单:首先是把产品做好,在每个价位段精准满足目标用户需求;其次,在极限范围内给出最具诚意的价格。”他进一步强调,一加推动165Hz高刷新率普及的初衷并非局限于旗舰机型。“我们希望让更多用户用上165Hz,因此投入大量资源定制网络芯片G2等关键器件。策略不是因成本高而仅用于高端机,而是通过规模化应用推动成本优化,最终让更多用户体验技术红利。”
李杰指出,尽管散热材料、触控、陀螺仪等元器件的单件成本高于行业同档水平,但大规模应用后整体成本反而下降,“我们最核心的考量是提升整体用户体验、扩大技术普及规模,财务层面的考量可以放在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