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间,医药股宛如折翼天使,陷入了漫长的低迷,持续的下行走势让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而今风水轮流转,今年以来医药股一改往日颓势,强势反弹,表现极为亮眼,吸引了市场各方的目光。在这波涨势中,港股医药更是一马当先,展现出弹性与活力。以恒生医药 ETF(159892)为例,今年以来其涨幅已达20%,相当可观。(来源:Wind,截至2025.4.21)
资本市场向来遵循周期循环的规律。但想要顺利 “出坑”也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超跌反弹的动力,更需要基本面持续改善形成强大共振。那么,这一轮医药股行情的爆发,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上涨能否具备持续性,港股医药为何能有突出表现呢?下面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看法。
一、当前为什么要关注医药行业?
医药股过去的调整周期堪称一场漫长的 “压力测试”。2018年首轮集采启动后,仿制药企业面临断崖式降价冲击,2023 年医疗反腐风暴则进一步重塑行业生态。在多重压力下,医药板块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调整。随着政策逻辑的清晰化以及医药行业内生动力的积蓄,利空因素逐渐消弭,一轮行情自然也就悄然酝酿。
1、政策面正悄然转暖
经过几年的强监管之后,医药行业政策面正悄然转暖,从“保基本”转向“促发展”。比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很多促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像优化药品集采政策,从“唯低价论”转向“质量优先”,避免非理性低价竞争等。制定创新药目录,健全专利期内价格形成机制,保障企业获得合理研发回报。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医药行业正迎来价值重估。
2、基本面整体改善
医药企业业绩的至暗时刻有望过去。根据统计,2024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的营收同比持平,利润同比下降仅0.9%,相较于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4%,净利润同比下降16.2%),下降势头得到控制。(来源: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尤其是多家创新药上市企业实现了减亏或扭亏为盈,业绩显著改善。主要原因有这些企业的核心产品纳入医保后市场需求的迅速释放、创新药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达成等。根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有41起、总金额达369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
3、“AI+医药”赋能
今年年初,低成本、开源的国产DeepSeek的横空出世,“AI+医药”重构了行业的成长逻辑。比如“AI+新药研发”有望大幅提升创新药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的概率;“AI+诊断”有望大幅提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照历史,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后,“AI+传媒游戏”成为投资主线,申万游戏指数不到7个月大涨119.29%。(来源:Wind,2022.12.1至2023.6.20)从产业发展趋势看,AI正推动医药行业各环节深度变革,以此观之,“AI+医药”未来的行情也值得期待。
4、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医药行业是近年来A股各行业板块中下跌时间较长的板块之一,再加上今年4月初海外政策波动冲击的“误伤”,估值跌到了历史低位。截至2025年4月21日,中证全指医药指数市盈率为31.23倍,处于近10年29.52%分位数,低于历史中枢水平。(来源:Wind)
医药行业不仅估值较低,而且机构持仓不高。比如2025年1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在医药生物行业持仓占比为10.58%,相比上个季度小幅提升,但持仓分位数处于18.3%的历史较低水平。(来源:Wind,兴业证券)
整体来看,医药行业已经出现边际改善,但市场热度相对不高,机构持仓偏低,仍存在预期差空间,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二、港股医药有何不同
国内医药企业主要在A股和港股上市,从过往行情来看,当医药股走强时,港股医药表现相对较好。这需要从港股以及港股医药上市企业的特点出发。
1、股价弹性强,估值扩张空间大
港股实行T+0交易,单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此外,港股作为国际化市场,外资和南下资金占比较高,对国内、海外流动性变化均比较敏感,资金潮汐式的流入和流出,导致港股医药的股价弹性较高、估值扩张空间较大。
2、创新药、生物科技企业集中,科创属性强
港股市场侧重前沿创新与国际化,企业进行全球融资较为便利,上市门槛低,还专门制定18A规则,允许符合条件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吸引了众多处于发展初期、盈利能力欠缺、未来成长空间较大的创新药企业赴港上市。目前港股已经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企业融资中心,医药行业中创新药、CXO、医药器械等创新型企业占比高,科创属性较强。
相比而言,A股医药主导资金以境内机构(公募基金、社保、险资)及个人投资者为主,外资参与比例较低。资金偏好围绕国内政策预期展开交易,对国内政策敏感度更高。 此外,A股医药侧重本土需求与产业链完整度,传统医药企业占比较高,盈利模式以成熟产品销售为主,偏消费属性的医药标的丰富。近几年A股药企IPO维持阶段性收紧状态,供给相对不足。
整体上看,A股医药整体基本面较好,创新型企业数量有限,波动率相对较低。而港股医药波动较高,进攻属性较强,创新型企业供应较为充足,不过基本面需要投资者认真甄别。此外A股和港股长期存在A/H折溢价,同一家药企的港股价格往往比A股便宜。
三、为什么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值得关注
鉴于港股医药作为“创新”的核心战场,想布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前沿医药标的的投资者,不妨多关注港股医药。实战中可以借助指数基金,进行一键布局。在众多港股医药指数中,我们认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值得关注。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选取恒生行业分类中生物技术、药品、医疗保健设备相关上市公司,以及通过港交所18A规则上市的公司,可以反映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整体表现。指数采用流通市值加权法,目前有50只成份股。
1、业绩弹性高,进攻性强
图:恒生生物科技区间涨跌幅对比
来源:Wind,截至2025.4.21
从过往走势来看,恒生生物科技在持续上涨、触底反弹等行情中弹性更高,进攻性更强,表现优于A股医药指数和主流宽基指数。比如2024年7月10日至今,医药股企稳走强,恒生生物科技上涨42.9%,跑赢中证全指医药、沪深300和恒生指数。(来源:Wind,截至2025.4.21)
2、指数创新属性明显
恒生生物科技共包含11个医药细分子行业,全面覆盖医药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细分环节,比如上游CRO和CDMO、中游药品和器械研发生产、下游互联网药店等。
该指数的前四大成份行业为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原料药和医疗研发外包,权重分别为42.69%、29.22%、6.79%、4.79%,整体上以创新药相关的细分子行业为主,创新属性明显。
图:恒生生物科技行业分布
来源:Wind,恒生指数官网,截至2025.3.31
3、指数成份股更迭速度快
恒生生物科技按季度进行成份股调整,并在2023年3月启动快速纳入机制,容许新上市并符合条件的型物科技企业提前在定期检讨周期以外纳入指数,成份股更新迭代较快。
恒生生物科技成份股既包含业务成熟、盈利稳定的公司,比如药明生物、石药集团等;也包括业绩不稳定、科创属性较强的公司,比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该指数单只成份股持仓占比控制在10%以下,以分散持仓来降低指数波动;该指数前20大成份股中,2024年7月10日至今有11只涨幅超过50%、2只涨幅翻倍,为指数贡献较高的弹性收益。(来源:Wind,恒生指数官网,截至2025.4.21)
图:恒生生物科技前20大成份股
来源:Wind,恒生指数官网,权重数据截至2025.3.31,行情数据截至2025.4.21
4、估值较低,性价比较高
从估值性价比角度考虑,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经过几年调整,估值挤压充分,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尤其是经过今年4月初的快速下跌之后,性价比进一步提升。
整体上看,恒生生物科技对港股医药的覆盖比较全面,创新属性突出,成份股优胜劣汰效率较高,具备估值优势,是布局港股医药的优质工具。
四、结语
今年4月初,海外贸易政策突变给全球股市带来了冲击,并且这场博弈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各行各业的投资逻辑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过整体来看,关税因素对创新药板块产生的下跌,是非理性的错杀。
当前医药行业正迎来多重积极变化:政策端持续释放利好信号;企业端盈利能力逐步修复,业绩改善趋势显著。多重因素共振下,医药板块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值得重点关注。值特别是港股医药,弹性较高,预期收益空间较大。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考虑选择跟踪恒生生物科技的恒生医药ETF(159892)及其联接基金(A类016970,C类016971),一键布局港股医药,方便快捷。
声明:基金、基金投顾组合的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