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热潮持续升温。近期,多家机器人企业密集官宣工业订单:优必选与上市车企签下超3200万元订单,智元机器人拿下数亿元框架协议,智平方计划三年内向惠科工厂部署千台机器人,覆盖汽车制造、半导体显示等多领域。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内,两台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进入物料搬运、整理岗位试炼,预计11月正式“上岗”。不过,热潮之下,规模化应用仍面临瓶颈。多位受访者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多处于“小规模单点试验”阶段,主要承担搬箱子、上下料等简单辅助任务,尚未实现岗位替代,需突破效率、可靠性、成本等技术关卡。
从基础任务起步,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场景中逐步拓展应用。其工作内容受工厂需求与自身能力双重影响,需适配生产节拍、稳定性、精度等核心指标。福田康明斯智能制造主任工程师黄运保表示,机器人需满足“稳定安全、适配节拍、人员友好、保证质量”,而物料搬运等工人不愿做且易出错的场景是重点适配领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李国镇认为,分拣场景可通过缩小范围实现技术落地,但装配需更高灵巧手操作能力,当前技术仍有差距。双方均认可,真实工业场景能为机器人收集反馈、提供训练数据,助力提升智能与敏捷度,但目前能力与需求不匹配,需在续航、负载、精度等方面升级。
企业正加速竞速工业场景。智元机器人近期向均胜电子汽车零部件产线交付智元精灵G2,并与龙旗科技合作部署近千台机器人,解决其用工稳定性不足问题。合伙人姚卯青指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暂不适配工厂高强度作业,应从室内简单场景切入,通过“辅助任务-精密操作-全流程替代”的渐进过程落地,需克服技术集成、成本优化等挑战。智平方则提出“真实场景闭环”竞争逻辑,计划三年内为惠科部署超1000台机器人,首次将具身智能引入半导体显示产业。东方证券预测,随着工业应用成熟,初期市场规模或超百万台。
突破“单点试验”需解决多重难题。硬件上,机器人需提升智能化与性能,工厂需同步推进数字化改造;可靠性方面,传统工业机器人MTBF达数万至十几万小时,人形机器人差距显著,需从设计、调试到运维全面升级。张涛指出,避免“高自由度误区”,可通过“场景化找平衡”选择合理本体形态,固定工位无需底盘双腿,移动需求时再考虑人形设计。量产上,定制化零部件生产周期长,行业预计明年产能或改善,智元今年量产目标为数千台,供应链保供成难题。成本方面,张涛认为需匹配工厂替代人工的投入意愿,若能替代20万-30万元招工成本的岗位,车厂或接受机器人投入,但当前替代仍有挑战。
当前,人形机器人进厂浪潮已起,要实现从“试验”到“规模化”、从“搬箱子”到“全能工”的跨越,需突破核心技术,升级场景理解、成本控制与系统协同能力。“大胆想象,小心论证”将成企业与工厂的共同命题。
#高盛看多A股:慢牛正形成 还有约30%上涨空间##科技热点摊开业啦##煤炭重拾涨势 要跟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