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腾讯控股宣布AI业务资本开支达230亿元,同比激增85%。这一数据不仅折中国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加速布局,更成为港股科技板块投资价值的重要支撑。近一个月以来,$港股科技ETF(SZ159751)$始终保持震荡上涨态势,或重新回到年内新高位置。
一、科技巨头资本开支持续加码,创新驱动业绩增长
腾讯一季度AI资本开支的跃升,直接指向其构建AI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及行业解决方案的战略决心。从云服务到金融科技,从游戏研发到医疗AI,科技投入正转化为实质性业务突破:2024年腾讯云AI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20%,企业服务毛利率提升至35%;混元大模型在医疗诊断、工业质检等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带动相关业务板块利润贡献率提升9个百分点。
这一趋势并非个例。港股科技ETF(159751)前十大重仓股中,美团外卖算法优化推动履约成本下降18%,小米智能汽车研发投入催生自动驾驶技术专利集群,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模型赋能电商搜索转化率提升22%。数据显示,港股科技ETF成分股2024年合计研发投入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31%,直接驱动板块净利润增速达28%,显著跑赢恒生指数。
二、降费红利释放,长期持有性价比凸显
在科技企业创新竞赛如火如荼之际,港股科技ETF(159751)率先启动费率改革:管理费年费率从0.60%降至0.45%,托管费从0.15%降至0.10%,综合费率降幅达25%。以10万元本金持有3年计算,累计可节省费用900元,相当于额外获得0.3%的年化收益增强。
费率优化直接提升投资者回报空间。假设港股科技ETF年化波动率25%,通过费率节省可让投资者持有体验改善:在相同收益率目标下,降费后实现目标所需时间缩短4-6个月;对于长期投资者,5年期总成本降幅超15%。这一调整使得港股科技ETF在同类产品中费率竞争力跻身前10%,尤其适合作为卫星配置标的。
三、指数化投资把握科技周期,ETF工具属性强化
港股科技ETF(159751)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覆盖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黄金赛道,前十大成分股权重集中度62%,兼顾龙头效应与行业均衡。2024年该指数营收增速25%,净利润增速38%,ROE达19.2%,显著优于恒生科技指数的16.8%。
港股科技ETF的交易效率与透明度优势进一步放大投资价值:日均成交额超1.5亿元,折溢价率控制在0.2%以内;季度调仓机制确保及时纳入商汤AI芯片、零跑汽车等新锐科技标的。对于普通投资者,相较于直接投资个股,ETF可规避单一公司研发失败风险,同时享受科技行业整体增长。
四、降费+创新双轮驱动,配置价值升级
当前港股科技板块估值处于近5年分位30%区间以下,但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等质量指标已达历史峰值。腾讯AI资本开支的持续扩张,映中国科技企业从“模式创新”向“硬科技”转型的深层逻辑。港股科技ETF(159751)通过费率下调降低参与门槛,使投资者能以更低成本布局AI算力、自动驾驶、生物创新药等前沿领域。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5月14日。)
展望后市,美联储降息周期下港股流动性改善,叠加国内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等催化,科技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双击。对于寻求分享中国科技崛起红利、又注重成本控制的长线资金,降费后的港股科技ETF(159751)或是当下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港股科技关联个股:小米集团-W、阿里巴巴-W、比亚迪股份、腾讯控股、美团-W、中芯国际、百济神州、快手-W、小鹏汽车-W、理想汽车-W。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