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究结果,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部分企业的影响较小或几乎没有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企业:
1. 出口美国业务占比低的企业
博众精工、朗科智能、胜宏科技等公司明确表示,直接出口美国的业务占比较小(如胜宏科技仅3.5%),因此关税政策对其直接影响有限。
长华化学和钢研高纳也提到,境外收入或对美出口占比不高,当前关税政策未对其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2. 产品被列入关税豁免清单的企业
贝达药业因美国政府将药品列为豁免类别,其恩沙替尼原料药出口业务未受关税政策影响。
其他医疗或特定技术领域企业若产品符合豁免条件(如部分药品、高附加值技术产品),也可能规避关税冲击。
3. 提前布局海外生产或本土化的企业
道通科技通过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墨西哥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了本土化生产,规避了关税影响。例如,其美国工厂已于2023年底投产,并满足美国法案要求。
天振股份在美国规划了2000万平方米的工厂产能,尽管部分原材料进口仍受关税影响,但本土化生产降低了整体风险。
4. 市场多元化且依赖新兴市场的企业
新宝股份出口业务占70%-80%,但北美市场仅占出口的30%-40%,且采用FOB交易模式(关税由买方承担),因此风险分散。
华利集团通过全球市场布局,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其品牌客户可能承担关税成本,进一步减少对制造商的影响。
5. 技术领先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
药明康德尽管美国市场占其收入的64%,但其TIDES业务(如GLP-1药物生产)因技术壁垒高、需求旺盛,订单持续增长。管理层认为关税影响尚不明确,且通过沟通政策制定者争取支持。
类似的高科技企业(如芯片、新能源领域)因产品不可替代性强,即使加征关税,仍能通过技术溢价或客户分担成本维持竞争力。
6. 供应链难以替代的中国制造商
部分美国企业即使面临高关税(如70%),仍选择从中国采购,因其供应链完善、响应速度快(如钢制部件制造商)。例如,美国盐湖城的自动售货机企业迈克·金直言,中国制造商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无可替代。
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等领域,其产品因质量和供应链稳定性受全球买家青睐,关税成本可能被客户或市场消化。
总结可以得出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呈现显著分化:技术领先型、市场多元化、本土化布局完善或产品豁免的企业受影响较小,甚至可能通过提升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逆势增长。而依赖美国市场且未能转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则面临较大压力。如需了解具体企业应对措施或豁免详情,可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