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单日暴跌6%,白银同步震荡,稀土在10月经历12.72%上涨后回调11.69%,铜价则在8月创历史新高后进入调整——这些暴涨暴跌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有色金属投资逻辑变了?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有色狂潮背后的投资机会?
当有色金属集体“躁动”
如果客官最近同时关注了黄金、白银、稀土等有色金属行情,可能会感到困惑:这些金属仿佛在进行一场没有规则的舞蹈。
黄金在10月21日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创下4380美元历史新高后突然“高台跳水”,伦敦金现单日暴跌6%。社交媒体上,#金价一夜跌50元/克#的热搜背后,是投资者们从狂欢到错愕的瞬间转变。
本周以来,黄金市场给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育课。
在创下每盎司4380美元的历史新高后,金价突然掉头向下,在21日单日暴跌6%。社交媒体上,#金价一夜跌50元#迅速登上热搜,一位金店老板坦言:“从业这么多年,从没见过一天跌这么多的。”(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5年10月21日)
与此同时,还有金店老板却说出了更引人深思的话:“我从不投资黄金,投资太高级,我没那个智商和头脑。”这番看似谦卑的表白,在狂热的市场氛围中显得格外清醒。
黄金狂飙后迎来关键路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16点,现货黄金涨0.32%,报4110.98美元/盎司。
市场的戏剧性远不止于此。就在黄金“高空跳水”的同时,稀土价格也上演了一波过山车行情,10月以来,截至10月23日,稀土指数(8841089.WI)在出口管制升级的推动下先涨12.72%,随后下跌11.69%。
而铜这个被称为“经济晴雨表”的工业金属,也在新能源革命的推动下突破关键阻力位,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COMEX铜涨1.59%,报5.08美元/磅;
有色金属这些惊心动魄的走势背后,其实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在全球货币体系重构与能源革命的双重变奏下,有色金属正在经历价值重估。
有色的新角色:超越商品的战略价值
当富二与客官谈论有色金属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支撑现代经济运转的庞大家族。这个家族不仅包括耳熟能详的黄金、白银,还涵盖着稀土、铜、铝、锂、钴等关键成员。它们各司其职,共同构建起从基础建设到尖端科技的完整产业链。
烫手的黄金?
黄金的价格波动反映了市场对全球货币体系的信心变化。当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转向时,黄金往往会成为资金的重要流向。从历史数据来看,黄金在通胀高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时期通常表现较好,这与其独特的避险属性密切相关。
关于黄金的投资价值主要看三点:
一是美联储降息预期压制美元,降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
二是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与经济不确定性推升避险需求;
三是全球央行持续的购金行为形成结构性支撑。此外,黄金作为“无国籍货币”,在美元信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其对抗货币贬值和资产波动的战略价值凸显,已成为资产配置中重要的风险对冲工具。
值得客官关注的是,黄金在创下历史新高后正面临显著的技术性回调压力。世界黄金协会最新研报指出,虽然投资需求保持强劲,但高位波动风险不容忽视。根据历史数据观察,金价在短期快速上涨幅度达到30%后,往往会出现平均4%的技术性回撤。特别是10月21日黄金单日暴跌6%,创下五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这清晰地表明在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地缘政治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黄金的波动性已显著加剧。摩根大通也提示,若美国停摆危机化解或美联储转向鹰派立场,当前黄金的涨势或将出现变化。
仍具吸引力的白银?
白银的投资逻辑在于其独特的“工业+金融”双重属性,以及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显著的供需缺口:
根据世界白银协会的数据,2024年全球白银供需缺口达4633吨,并且预计2025年仍有3660吨的缺口。这主要来自光伏需求的快速增长。
工业需求强劲:
白银在光伏领域的应用是核心增长点。此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半导体和AI物联网等领域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硬支撑。
金融属性助攻:
与黄金类似,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和美元的走弱,也使得以美元计价的白银对其他货币持有者更具吸引力,可能推动资金流入。
铜是工业血脉的觉醒?
铜的投资逻辑主要建立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AI科技革命带来的长期需求故事上,同时供给端也面临约束。
美银在最新报告中直言对铜价最为乐观,预计2026年将突破每吨10000美元。铜价在8月创下历史新高后的调整,或许是为下一轮上涨积蓄能量。
稀土,科技的命门?
稀土,这个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家族,正在全球科技博弈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Wind数据显示,稀土在10月份上演的过山车行情——先涨12.72%后跌11.69%,正是其战略价值在市场中的剧烈投射。
从智能手机到战斗机,从新能源汽车到风力发电机,这些现代科技的结晶都离不开稀土的"点睛之笔"。稀土的波动,不再是简单的价格起伏,它的投资逻辑已经超越传统供需,其战略资源属性在政策加持下日益凸显。
布局有色金属,当下如何配置?
有色金属行业涉及地质、政策、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专业机构的研究深度和资源网络,往往能为投资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面对纷繁复杂的金属市场,与其预测明天哪个涨,客官不妨借助专业工具的力量来布局。
对于希望全面把握有色行业机遇的投资者,富国资源精选(A类:021642,C类:022167)提供了一个专业的资源品投资主动选择。
在2025年中期定期报告中展现出清晰的选股思路——重点关注“中期供求关系较好的领域,如铜、铝等”和“反内卷政策下竞争格局改善的行业,价格反弹存在弹性的领域,如化工、水泥等”,以及“现金流较好的高股息行业,如石化、油服等”,这种基于深度研究的主动管理能力,在复杂多变的有色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注:观点仅代表特定时点基金情况,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也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亦不预示相关基金现在及未来具体操作配置。本产品由富国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本基金可以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将承担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本基金可以投资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票期权、资产支持证券、存托凭证、信用衍生品等品种,将面临相关投资品种和业务的特有风险。本基金可投资于科创板,若本基金投资于科创板股票,会面临科创板机制下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本基金并非必然投资于科创板。经富国基金评定,该产品的风险等级为R4,匹配积极型C4、进取型C5的客户。建议投资者详阅基金合同等文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产品风险等级及适配投资者等级以销售机构评定结果为准。
而对于特别看好稀土战略价值的客官,稀土ETF(159713) 则提供了更精准、透明的配置工具。
截至2025年10月21日,稀土ETF(159713) 近6个月净值增长率达83.75%(业绩基准82.95%),近1年涨幅达108.74%(业绩基准106.23%)。在当前出口管制升级、供需格局优化的背景下,它以透明的方式帮助投资者一键布局这个战略赛道。
注:业绩及比较基准数据来自富国基金官网,经托管行复核,截至2025年10月21日。富国中证稀土产业ETF成立于2021/08/05,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稀土产业指数收益率。近3个完整年度(2022-2024)的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6.45%(-27.51%),-13.8%(-15.82%),9.46%(7.6%),数据来自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4/12/31。期间基金经理变动情况:曹璐迪(2021/08/05至今)。基金收益率不代表投资者实际收益率,基金份额净值仅为每份额基金产品的净资产。基金历史业绩不构成对未来业绩的保证。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产品由富国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请投资者关注ETF、指数基金投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特有风险。经富国基金评定,本基金的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为C4及以上的投资者。本基金风险等级及适配投资者等级以销售机构评定结果为准。
两种工具各具特色:主动管理的富国资源精选更适合希望借助基金经理专业能力,在全行业范围内把握机会的投资者;而被动的稀土ETF则更适合对稀土赛道有坚定信念,希望获得纯粹行业暴露的投资者。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不妨考虑主动+被动组合配置,既把握行业整体机遇,又重点布局最具潜力的细分赛道。
在工具选择上,策略同样关键。若客官倾向于借助基金经理的深度研究,在全行业中捕捉阿尔法,富国资源精选(A类:021642,C类:022167)提供了“精耕”的方案;若客官坚定看好稀土的未来,希望获得纯粹的风险暴露,稀土ETF(159713)则是一种“广谱”的工具。对于多数投资者,将二者结合,不失为一种兼顾整体机遇与重点突破的智慧。
历史从不重复,但常押着相似的韵脚。当我们站在这场能源与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每一次对资源的配置,都像是在一张无形的时代考卷上落笔。黄金诉说着信用的黄昏,稀土折博弈的锋芒,铜则奔腾着电气化的浪潮——此时对于有色板块的布局,或许正是为了捕捉由能源与科技革命驱动的下一轮产业趋势。
$富国资源精选混合发起式A(OTCFUND|021642)$
$富国资源精选混合发起式C(OTCFUND|022167)$
#沪指再创十年新高!接下来你会如何操作?##党的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高盛看多A股:慢牛正形成 还有约30%上涨空间#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