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海外的不确定性贸易政策出台以来,市场情绪波动较大,不少行业板块都出现了调整,尤其是那些出口占比较重的行业板块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不过在这其中,医药板块可以说是受到关税冲击最轻的板块之一了,尤其是创新药板块。
在创新药领域,当前国内创新药企业主要采用的出海模式是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BD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合约,其显著优势在于不受商品关税的制约。鉴于服务业目前处于顺差状态,出台服务业关税政策的可能性较小。
从海外大型药企的角度来看,BD模式极具吸引力。借助这一模式,它们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商业化权益。今年前三个月的数据颇具说服力,国内药企的BD交易在全球的占比接近5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国内创新药所取得的成果已得到跨国药企(MNC)的认可。
过去数年间,国内创新药行业正深陷“哑铃型”发展模式的转型阵痛之中。一方面,专利数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8月,中国在研创新药管线的全球占比已攀升至36%,在短短五年间实现了数量级的跨越式提升;另一方面,商业化能力却严重滞后,国产创新药领域至今仍未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重磅炸弹”药物,即便是像三代EGFR - TKI这类备受瞩目的明星单品,也遭遇了增长瓶颈。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基本面状况以及全球高利率的大环境相互交织,使得过去一段时间内创新药板块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以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为例,自从2021年以来便持续调整,4年内跌幅大约为50%以上,估值泡沫被充分挤出。
眼下,随着海外经济体大多进入降息周期,且医保谈判结果、集采扩围等政策风险逐步释放,创新药板块处于“破旧立新”关键节点。支付端改革成为行业突围关键变量,医保谈判规则优化、创新药定价机制调整等政策信号显示控费与创新激励平衡正在重构,商业健康险崛起有望打破“集采降价 - 企业承压”恶性循环,释放近万亿元医疗增量市场,为创新药提供差异化定价空间。华鑫证券认为创新药行业有望迎来全球化发展机遇,中国创新药企研发实力持续突破,BD交易活跃度攀升,2025年合作项目将向临床中后期延伸,验证研发优势并增厚管线价值。
这样看来,当前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对创新药板块的实质性冲击有限,而行业自身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支付端改革与国际化拓展的双重驱动下,创新药产业有望打破发展桎梏,重构产业价值链条。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全球医药合作深化,以及国内药企研发实力与商业化能力的同步提升,创新药板块正逐步走出估值低谷,迎来新一轮成长周期。想要把握这一机遇的朋友们可以看看$港股创新药ETF(SZ159567)$。#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刷屏!冠亚季军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