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创新药板块的调整引发市场关注。自9月以来,A股中信医药指数回调7%,港股创新药指数跌幅达16.64%,部分龙头股回撤超20%。这种波动并非基本面恶化,而是资金流动与情绪波动的短期结果。上半年海外授权交易进入空窗期,催化因素缺失,叠加9月后资金向科技、有色板块分流,放大了调整幅度。当前板块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A股申万医药指数较2021年高点仅剩65折,港股纯创新药指数更降至6折,公募基金医药配置比例仍处低位,后续增量资金空间显著。11月7日单日资金净流入661亿元的迹象表明,调整动能已接近释放,估值修复窗口正在开启。

短期视角下,创新药板块正迎来催化剂密集期。11月国家医保谈判与首版商保创新药目录落地进入倒计时,CAR-T等高价创新药有望通过商保扩大支付范围,解决“用不起”的痛点;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发布的新药关键数据,往往成为后续海外授权订单的先导信号。对于风险偏好适中的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参与医保谈判或商保目录协商的核心品种企业,以及临床数据优异的Biotech公司,把握事件驱动型机会。
中长期维度,创新药的成长逻辑更趋坚实。政策端,集采明确“新药不集采”原则,医保续约降价幅度收窄至15%以内,商保与医保形成支付合力,消除企业创新顾虑;产业端,中国创新药已从“跟跑”转向“领跑”,2024年首发临床品种达740个,全球占比超30%,“全球首创”品种比例持续提升,多家未盈利Biotech实现盈利,标志行业进入“盈利兑现”阶段;出海端,2025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总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是2024年的近2倍,凭借“性价比+高品质”成为全球药企的“研发补充库”,在地缘政治扰动下更显“关税避风港”属性。
面对市场格局,投资者需采取差异化策略:稳健型投资者可优先选择创新药主题指数基金,尤其是覆盖港股的宽基指数产品,既能分散个股研发失败风险,又能享受板块估值修复红利;CXO赛道因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增加,订单回暖逻辑已从“估值修复”转向“业绩驱动”,稳健性更强。中小投资者因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临床试验风险大,择股难度极高,建议优先配置$港股创新药ETF鹏华(SZ159286)$ ,通过指数化投资分散风险,采用“逢低分批买入”模式,降低操作门槛。进取型投资者可精选个股,聚焦研发管线扎实、临床数据优异的龙头药企,海外授权能力突出、已实现盈利的Biotech公司,以及布局肿瘤、罕见病等临床急需领域的细分赛道龙头。
共性原则需避免追涨杀跌,密切跟踪临床数据、海外授权进展等核心指标,远离缺乏实质创新、仅靠概念炒作的标的。投资本质是长期主义,创新药板块的调整更像是长期上涨途中的“中场休息”,估值与基本面的错配正孕育投资机会。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策略,在创新药的“黄金赛道”中收获长期回报。
港股创新药ETF鹏华(159286)作为聚焦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指数工具,通过分散化投资降低个股风险,同时捕捉板块整体估值修复与成长红利。在短期催化剂与中长期逻辑的双重支撑下,该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港股创新药板块的高效工具,尤其在当前估值低位、资金流入迹象明显的背景下,更显配置价值。
医药关联个股:康方生物、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石药集团、三生制药、翰森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金斯瑞生物科技、亚盛医药-B制药。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11月11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