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医药板块的估值修复周期中,一只以“100%创新药含量”为标签的ETF正成为机构配置的焦点——$港股创新药ETF鹏华(SZ159286)$。该产品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为基准,通过完全复制策略锁定39家港股通范围内的创新药企业,实现与指数成分股及权重的精准同步,彻底剥离医药外包服务(CXO)等非核心资产,构建起纯粹的创新药暴露体系。

从产业逻辑看,中国创新药正经历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首次引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机制,将临床价值高但价格较高的创新药分流至商业保险支付体系,直接改善创新药企的收入预期。以辉瑞与三生制药合作的PD1/VEGF抗体为例,其两项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的三期临床已启动,头对头设计直指K药+化疗的现行标准方案,预计2029年完成主要终点PFS/OS数据收集。这种从“国内临床”到“全球三期”的跃升,印证了FDA对中国创新药数据的认可度提升——在缺乏高加索人种数据的情况下,仍能快速开启三期临床,凸显中国临床效率与质量的国际竞争力。
估值维度,港股创新药板块的修复空间显著。截至2025年10月,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达83.97%,远超同期中证医药指数13.6%的涨幅。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如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合计占比73.72%,其中信达生物三季度产品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40%,GLP1药品贡献3-4亿元,远超市场预期。这种基本面改善与估值修复的良性循环,在近期市场波动中已吸引机构资金持续流入,新药板块交易拥挤度恢复至正常水平,海外授权预期逐步出清。

技术革新层面,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正重塑行业效率。从靶点发现、蛋白结构预测到临床试验加速,AI技术可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并提高成功率。例如,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突破已推动药物设计精度提升,而AI驱动的ADMET预测模型正加速活性分子的成药性评估。这种技术渗透与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形成共振——2025年前三季度,海外药企从中国采购的创新药专利金额达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多个授权项目处于临床前或I期阶段,交易阶段显著前移。
风险控制方面,该ETF通过完全复制策略动态调整成分股权重,应对配股、增发、分红等行为对跟踪效果的影响。尽管存在研发失败、政策变动等风险,但指数的纯粹性避免了CXO行业波动对创新药板块的干扰,确保收益弹性完全来源于创新药企业的基本面改善。当前,指数估值距离历史高点仍有修复空间,叠加政策赋能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数据驱动的配置机会。
在港股估值洼地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港股创新药ETF鹏华(159286)以其100%创新药纯度的精准定位,成为捕捉行业高弹性的不可多得的工具。对于寻求纯粹创新药暴露、希望分享中国创新药产业升级红利的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基于可验证数据与政策动向的投资选择。
港股通创新药关联个股:百济神州、康方生物、信达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三生制药、翰森制药、科伦博泰生物、再鼎医药、荣昌生物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