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天南AI茶馆
要点总结
Figure 新机器人外观:覆柔软织物,肩髋执行器紧凑,脚增传感器,外衣易拆换,防夹伤。
手部设计:掌嵌摄像头辅助视物,约 16 自由度,连杆驱动,暂疑无外展功能。
头部与关节:头有后 / 下巴摄像头、电量指示灯,可全方位转动;髋部内倾缩腿距,多部位设通风散热。
防护等级:预估 IP54-IP56,防尘防夹、防喷水短浸,适配户外等场景。
感应充电:脚底支持,可站充电垫补电,或存背部充电板,无线免线缆干扰。
续航与班次:借间隙充电或达 20-22 小时工作,可适配工厂 24 小时运转需求。
外观定制与维护:可定制 Logo、配场景工作服,换洗衣物比洗机身更便捷。
Figure03生产节奏: 预计年底有几百台,专门for大规模量产使用。
一、外观设计
主持人: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演示视频。Scott,你能解释一下我们看到的内容吗?
Scott Walter: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它的面料,这是一个非常柔软的机器人,外表覆盖着大量织物。
比如肩部区域和髋部区域,执行器可能更加紧凑、更加强大。脚部也增加了一些额外的传感器,我们可以看到一定的灵活性。
最重要的是,它非常接近我们都期待的人形外观,看起来并不机械,外表非常柔软。所有可能夹伤人体的部位都被很好地覆盖起来了。
而且在视频最后我们能看到,这套外衣很容易拆卸和更换。
二、手部特写
主持人:现在我们来看手掌部分,那里有一个摄像头,这真是个惊喜!
Scott Walter:确实如此。其他研究机构也在做类似的研究和实验,这种想法是在手掌中安装摄像头,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意味着不需要过度依赖触觉传感。关于触觉传感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虽然它很重要,因为它让我们能够做一些事情——通常我们看不到那些地方发生了什么,所以需要依靠触觉。
但我们也能看到手指上可能还有其他传感器。当然,如果能在视线之外的区域能够看到发生了什么,生活会变得容易得多。
主持人:再看一遍,你觉得这只手怎么样?首先,它看起来先进吗?你能看出有多少个自由度吗?
Scott Walter:我认为它仍然可能是16个自由度的手,我不确定是否包含外展功能。
但他们之前的另一只手确实有所有的指间关节,尽管没有外展功能。我们会在周四揭晓是否包含外展功能,我怀疑目前可能还没有外展功能。
这不是腱驱动的手,而是通过连杆机构实现的,执行器内置在手掌中。
三、头部与关节
主持人:再看看头部,这里有什么变化吗?
Scott Walter: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后方有一个摄像头,在下巴位置似乎还有一个较低的摄像头,屏幕后面显然也有一些指示灯,可以显示电池电量状态。
头部能够像Figure 2那样进行全方位转动,可以平移和倾斜。
髋部设计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仍然是宽髋设计,但稍微向内倾斜了一点角度,有助于包装设计,也能让腿部更靠近身体一些。因为有时候髋部太宽会导致腿部间距过大,这样做有助于缩小这个间距。
我们还能看到许多风扇,或者说下方的通风口,帮助整体散热。这让空气流通变得更加容易,没有什么阻挡气流。肘部也有类似的通风设计,虽然可能不太明显,但背后的衣服面料可能也有一些通风功能。
四、防护等级说明
主持人:为什么要展示这些内部结构呢?是为了更容易取出和维修吗?
Scott Walter:我想这主要是为了展示各个部件是如何组装在一起的,也可能让你了解这些机器人的防护等级。
我觉得可能在IP54到IP56之间。
第一个数字表示防尘等级,第二个数字表示防水等级。这意味着对物体侵入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能防止水分侵入。
第一个数字基本上告诉你能够防护的物体大小,确保灰尘不会进入,更重要的是防止手指被夹住。
第二个数字则涉及防潮能力,比如能否承受喷水冲击、短时间浸水等情况。在很多情况下,你需要确保它们能够应对小雨而不会短路,就像IP54等级一样。
例如SpaceX的星链天线最初就是IP54等级,现在已经是IP56等级了。路由器等设备也需要达到这样的防护等级才能放在户外使用。
五、感应充电功能
主持人:看,传感器!我们早就知道会有这个功能。
另外,右下角写着"感应充电",这太不可思议了!感应充电意味着你可以站在无线充电垫上进行充电。你觉得他们还保留了背部充电板或其他充电方式吗?
Scott Walter:我想应该还是有的,这只是为了延长运行时间,而不必进行常规快速充电。
我们也可能在周四了解更多详情,看他们是否完全依赖这种方式。但我认为这只是备用方案,当你处于某个固定区域不走动时,就可以站在充电垫上。充电垫可能有一定尺寸范围,不一定要求双脚精确放置在特定位置,你可能还能稍微移动一下来获得感应充电。
之前很多人都提出过疑问:为什么要在脚底设置感应充电?还有人问为什么不采用有线充电。原因是你不想有电缆,因为电缆可能会造成干扰,也可能被挂住。任何用过带线VR头盔的人都知道,当身上连接着东西时移动有多困难。
能够完全无线化非常好,这样在执行任务间隙就能轻松补充电量。
我记得几年前我和某人建模分析过班次安排,发现合理的班次安排能帮助机器人工作20-22小时。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充电曲线,如果你在正确的时间开始充电,就能充入大量电量,从而支持长时间工作。这样做意味着你实际上不需要严格的班次安排。
通过这种方式,机器人可以工作几个小时,然后获得一点电量补充,确保能够坚持到下一个工作周期。
即使有人类在场,工厂也总是需要偶尔放慢速度进行维护或其他工作。很少有工厂能够持续不断地高速运转。
六、外观定制化与清洁维护
最后一个画面展示了多种不同的外观风格。
Scott说:“是的,款式非常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Logo或者其他标识,也可以根据不同任务场景为机器人配备专门的工作服。”
“另一个好处是,相比清洗整个机器人本体,定期更换和清洗外部服装要简单得多。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日常维护的便捷性。”
七、Figure03生产节奏
从设计初期就遵循 “为制造而设计” 理念,兼顾产品性能与制造便利性、成本控制,引入传统机器人(如 ABB 机械臂)进行部件取放、检查、抛光及电池生产等流程。
生产进度:生产线至少从 1 月份开始搭建,8 月已有相关生产动作;已生产 100 个Figure03 专用躯干(电池组),推测可能生产更多,且 6-8 周前已完成 100 个电池组的双重检查;
预计年底可能有几百个Figure03 机器人,当前数量 “不止十个,可能接近一百个”,但手部等部件生产或成瓶颈。
Brett 曾提及 “扩大规模比预期好,达内部基准的三倍”。
前代对比:Fig01 为快速组装供 AI 团队训练,数量少(可能个位数)且成本高;Fig02 设计更精致,但非为制造流程设计,生产依赖大量铝锭加工(98% 加工成废料),成本高、速度慢;
Fig03 为规模化生产设计,是 “三代中准备好扩大规模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