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股市场还在讨论热点板块轮动的时候,恒生指数已悄然完成技术性牛市壮举——年内暴涨24.16%!近半年跑赢恒生科技指数10个点。这只老牌宽基指数为何突出重围,答案藏在均衡配置策略里。

三驾马车并驱,恒生指数跑赢震荡市!
科技股4月份反弹势头猛烈,但是后续始终保持横向震荡态势。7月后期还出现了明显的冲高回落,恒生科技指数7天(7月24日-8月1日)跌了近6.06%;消费股倒是借着政策东风和国潮热火了一把,但黄金涨价、原材料成本上升,零售企业毛利率被压得喘不过气;金融股看着稳,可银行净息差收窄、保险投资收益波动,一样让人捏把汗。
但是科技、金融和消费这三大件合在一起的恒生指数,却表现稳健,年内已经上涨24.16%,这是为何?
哑铃策略实战,33.7%防御+44.3%进攻
$恒生指数ETF(SZ159271)$的哑铃策略,既有防御又有进攻:一边用金融业压舱,另一边靠消费+科技冲锋,中间用高股息标的兜底。具体怎么配?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8月11日)
防御端(33.7%金融业):银行和保险是港股的“压舱石”。今年港股IPO市场回暖,中金、华泰这些券商保荐的科技股新股赚钱效应强,直接带飞金融股业务量;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破万亿,国债期货筹备进入关键阶段,金融业的“基本盘”稳得很。
进攻端(25.5%消费+18.8%科技):消费股里,“港股三姐妹”(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年内涨幅超160%,政策支持+消费倾向转变,直接把“品质消费”和“性价比”都炒火了;科技股虽然短期有波动,但国产化+智能化趋势是硬逻辑,腾讯、阿里这些龙头二季度营收增速预期下调,可外资还在加码,长期看依然是“香饽饽”。
数据说话:近半年跑赢恒生科技指数10%
实力需要用数据说话。恒生指数ETF(159271)跟踪的恒生指数近6个月上涨16.83%,而恒生科技指数同期仅仅上涨6.02%。为啥能跑赢?因为结构够刁钻——科技股涨的时候,它能跟上;科技股跌的时候,金融和消费能对冲。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8月11日)
另外,它的成分股全是港股稀缺细分龙头,行业分布广:腾讯(互联网龙头)、港交所(证券交易所)、中移动(5G时代的基础设施)。这些标的在A股买不到,在港股又是“独一份”,配置价值直接拉满。
为什么现在买?
今天是恒生指数ETF(159271)上市交易的第一天。当前市场环境,刚好是哑铃策略的“用武之地”: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元走弱,资金可能从美股回流港股,科技股的弹性会被进一步释放;
港股估值仍低: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21.58倍)处于历史低位,比美股科技股(纳指市盈率41.2倍)便宜太多;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8月11日)
政策面支持:国内降准、国家队增持的预期,可能随时点燃市场情绪。
投资这事儿,没有完美策略,但有更优解。恒生指数ETF(159271)的哑铃策略,就像给震荡市装了“减震器”——科技股跌了,金融股顶着;科技股涨了,消费和科技带着飞。对于不想“赌单边”又怕“两头空”的投资者来说,这只ETF可能是2025年最实用的“结构型配置工具”。
现在上车,或许刚好踩在反弹前夜。
恒生指数关联个股:腾讯控股、汇丰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建设银行、友邦保险、美团-W、中国移动、香港交易所、工商银行。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8月11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