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深水区。随着Meta、字节跳动等巨头加速布局端侧AI应用,以及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等创新产品的全量开放,AI产业正迎来从基础设施到终端落地的全链条爆发。在这一背景下,$科创板人工智能ETF(SH588930)$ 及其C类联接基金(023551)凭借精准的赛道布局和专业的指数化投资策略,已经开始成为投资者分享AI革命红利的风口工具。
AI技术商业化加速
今年以来,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成分股表现亮眼,寒武纪、澜起科技等核心企业股价屡创新高。这背后是AI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实质性突破:一方面,云端算力建设持续加码,大模型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另一方面,智能眼镜、AI耳机等端侧产品密集上市,推动技术价值向消费端传导。数据显示,科创AI指数近一年涨幅远超同期科创50指数表现。这种高弹性特征,正是AI产业从“0到1”向“1到10”跨越的典型映射。
银华科创板人工智能ETF紧密跟踪这一指数,其持仓组合覆盖半导体、算法开发、智能硬件等3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以寒武纪(持仓占比8.49%)为例,其自主研发的AI芯片已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领域;而金山办公(8.73%持仓)则通过AI赋能办公软件,实现用户黏性与付费率的双提升。这种全产业链布局,既能捕捉技术突破带来的爆发性增长,又能通过分散投资规避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
基金经理谭跃峰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自2025年1月接管以来,其管理的ETF收益率已超过15%,超额收益主要来自对成分股权重的动态优化。例如在2月市场调整期间,基金适时增持了澜起科技(现持仓10.25%)等具备自主可控技术的企业,成功把握了后续反弹行情。这种“指数为纲、主动微调”的混合策略,在波动剧烈的科技赛道中尤为重要。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
从宏观视角看,AI产业正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列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配套的财税优惠和研发补贴持续加码。与此同时,科创板对企业的“硬科技”属性审核日趋严格,确保指数成分股的纯正性——要求50%以上营收必须来自AI相关业务。这种制度设计,使得银华ETF的底层资产具备持续进化的可能。
站在当前时点,银华基金研究团队测算,中国AI产业规模有望在2027年突破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定投方式逐步建仓,既能平滑短期波动,又能确保不错过产业成长的主升浪。
在大模型掀起端侧AI热潮的今天,银华科创板人工智能ETF恰逢其时。投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行业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它一起长大。正如一位持有者在社交平台所言:“与其追逐单一个股的惊涛骇浪,不如借道ETF拥抱整个AI时代。”在当前AI产业爆发的前夜,借道ETF布局无疑是个较为明智的选择。#新冠病例激增!医药板块或迎短期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