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深圳会展中心内人潮涌动,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拉开帷幕。这场汇聚180家产业链企业的盛会,不仅展现了机器人产业的澎湃动能,更折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全球竞争力。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从政策布局到资本加码,一场围绕“具身智能”的产业革命正悄然重构未来的生产与生活图景。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当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相继将人形机器人写入发展规划,当地方共建创新中心在上海、北京落地生根,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释放: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科技博弈的新高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超20个城市明确提出发展具身智能,10余个地方政府筹建产业基金,而深圳作为产业高地,已培育34家机器人上市企业,其中7家跻身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
技术的突破更让想象照进现实。2024年3月,东风柳汽率先批量部署20台人形机器人,标志着国产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汽车制造核心场景。从精密装配到智能分拣,这些“钢铁之躯”正以毫米级精度重塑工业流水线。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全球百家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56%,中国在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等领域的突破,正加速“机器换人”的产业进程。
从实验室到千行百业,场景革命催生投资新逻辑
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不止于替代重复劳动。随着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机器人正从“执行指令”向“感知决策”跃迁。特斯拉Optimus的行走、小米CyberOne的情感交互,展现的是通用型机器人的无限可能——未来,它们或将成为智慧家庭的服务中枢、医疗康复的精准助手,甚至太空探索的先锋。
资本市场的嗅觉早已敏锐捕捉这一趋势。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超300%,而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资本开支在2024年第四季度呈现爆发式增长,阿里、腾讯单季环比增幅分别达80%和113.98%。财信证券预测,随着2025年AI硬件业绩释放周期开启,产业链将迎来戴维斯双击的主升浪,TMT及自主可控板块或成最大赢家。
把握产业共振机遇,双维度掘金核心赛道
面对这场波澜壮阔的技术革命,投资者如何精准卡位?两条主线值得关注:一是聚焦AI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二是锁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红利。
$科创板人工智能ETF(SH588930)$ 紧密跟踪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覆盖算力芯片、大模型、机器人应用等30家硬核科技企业,前五大成分股集中布局芯片设计与云计算龙头,电子、计算机行业占比超70%,兼具技术壁垒与业绩弹性。
而$机器人ETF基金(SH562360)$则直击产业爆发点,其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深度布局自动化设备、数字化集成等关键环节,成分股涵盖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龙头。
当政策东风遇上技术奇点,当资本热土孕育创新火种,新兴科技的星辰大海已然启航。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节点,把握核心科技脉络,或将成为投资者穿越周期、共享时代红利的智慧选择。#人形机器人板块大涨,产业前景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