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板块相关基金
科创AIETF鹏华(589090)
2025云栖大会于9月24日在杭州云栖小镇正式开幕,为期三天的盛会以“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为主题。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演讲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云计算与产业应用的前沿方向。
展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500余家企业携3500款展品参展,三大主题展馆分别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计算基础设施和前沿应用场景。本届大会不仅展示技术进步,更深入探讨AI如何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数据来源:腾讯新闻、财联社、云栖365官网)
三大亮点展馆,全景呈现AI技术与应用
人工智能+馆成为本届大会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通义大模型带来“全尺寸、全模态”的开源矩阵和最新模型发布,魔搭社区展示其超过7万个模型与1600万开发者的生态力量。观众可现场体验阿里云百炼、无影AgentBay等智能体开发与应用场景,感受大模型如何从工具走向“数字伙伴”。这一展区呈现了AI开发生态的繁荣景象,彰显了开源创新的强大生命力。
计算馆则集中展示从芯片到平台的全栈技术能力。展区按照预训练、后训练、推理和智能体四大场景设计,阿里云展示了在超大规模集群、分布式训练等方面的软件能力。该展区首次展出单柜支持144个计算节点的高密度AI服务器和新一代高性能网络架构HPN8.0,显示了底层基础设施的创新进展。(数据来源:腾讯新闻、财联社)
Agent智能体成为焦点,AI正从工具走向“伙伴”
2025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AI Agent元年”。本届云栖大会上,智能体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前沿应用馆展示了上百家企业的Agent应用实践,西门子、顺丰科技、东方航空、MiniMax等公司带来了Agent在电力巡检、工业分拣等场景的实践案例。
中国一汽、比亚迪、理想、小鹏等车企则展示了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最新成果
。展区汇集了200多个Agent应用和300款AI终端产品,包括AI眼镜、AI PC等新一代硬件。此外,阿里云与甲子光年联合策划了“Agent-First:千行百业的智能引擎”分论坛,首发《2025 AI Agent行业应用价值分析》报告,西门子、理想汽车、国泰产险等行业代表分享了Agent如何重构业务流程。(数据来源:上海证券报;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年轻力量与全球视野,共创AI生态新范式
本届云栖大会特别强调年轻创新力量和全球视野。近20家新锐创业公司、50多位AI新世代年轻面孔集中亮相,Z世代展区与话题专场聚集年轻创业者与科研新生代。
Startups专区汇聚的创始人大多在30岁以下,他们带来的具身智能和AI原生应用,成为观察未来趋势的绝佳窗口。
全球视野同样引人注目。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余位嘉宾汇聚一堂,进行全球视野的碰撞。
渣打银行、SAP、S&P Global等跨国企业探讨在中国市场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路径,安克创新、比亚迪等中国出海先锋则分享借助AI云服务征战全球的实战经验。
产业链机会:软硬融合与生态协同共舞
随着云栖大会的开幕,AI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阿里云2025年第二季度的资本开支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同比增长显著。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达成了大额的算力订单,提供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及算力资源支持,而核心IDC服务商也承接了大量的服务器托管需求。此外,液冷产业链迎来了放量机遇,相关技术的龙头企业为数据中心提供了高效的冷却方案,支持超高功率密度的需求。新发布的智算中心方案采用了风液混合的架构,预计全球AI液冷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突破80亿美元。
在AI应用与生态领域,多家企业以“模型+行业场景”为核心,在金融、政务和医疗等领域落地智能体解决方案。同时,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涵盖信贷风控、投研投顾等领域的多个智能体,展示了在行业应用中的深度布局。
从技术展示到价值创造,AI如何成为真正生产力?
云栖大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平台,更是探讨AI如何成为真正生产力的思想交流场所,大会主题“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体现了技术融合与生态共荣的理念。“云智一体”迅速从技术理念演变为行业共识下的“最优解”,其核心在于将复杂且昂贵的AI能力像“电力”一样进行封装。
资料来源:甲子光年
云计算就像一张覆盖广泛的智能电网,而AI则是核心发电站,以公共服务的形式将算力、算法和平台能力输送给各行各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曾指出:“AI最大的想象力,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这一观点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AI正在从智能体应用、具身智能到数字孪生和物理世界控制,逐步走向实体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
科创芯片关联个股:寒武纪、海光信息、中芯国际、澜起科技、中微公司、芯原股份、沪硅产业、晶晨股份、东芯股份、恒玄科技。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