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进入系统性重构阶段。在“十五五”规划收官之年,煤炭矿区光伏风电产业将完成从“补充能”到“主力能”的质变跃升,而科创新能源ETF(588830)正是捕捉这一历史性机遇的精准工具。

政策驱动下的确定性增量赛道
文件明确提出“电能替代和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高”目标,直接催化矿区新能源装机需求。不同于传统新能源项目“零散化”开发模式,本次政策聚焦“集中连片土地资源+电网接入条件”的产煤地区,规划建设大型光伏基地。科创新能源ETF(588830)的持仓结构深度契合这一趋势——其成分股涵盖矿区光伏电站建设、智能微电网系统集成、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以某西部煤炭产区为例,采煤沉陷区已启动“光伏+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一体化项目,单GW级项目可提升土地利用率300%,直接带动相关设备制造商、EPC总包商订单激增。
消纳革命催生技术溢价空间
政策创新点在于“就地消纳”模式的制度化推进。文件要求矿区淘汰低效锅炉,推广绿电供暖制冷,并建设“源网荷储”智能微电网。这种“生产负荷柔性化”设计,使风电光伏发电曲线与矿区生产用电曲线实现动态匹配,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率。科创新能源ETF(588830)聚焦的正是这一技术突破方向——其持仓包含具备“负荷响应”技术的储能系统提供商、智能电网算法开发商,以及碳政策补偿机制下的绿电交易服务商。对比创业板新能源ETF鹏华(159261)侧重成长型科技企业、光伏ETF基金159863聚焦单一产业链的定位,科创新能源ETF(588830)的“全链条+多场景”布局形成差异化优势。
反内卷时代的投资逻辑重构
当前光伏产业链呈现“供大于求”特征,但政策端“反内卷”调整已启动。国家能源局此次政策通过矿区新能源开发强制配额、绿电碳权交易补贴等手段,直接创造结构性需求。科创新能源ETF(588830)的持仓企业多具备“政策敏感型”特征——如某矿区光伏支架企业,其专利产品可提升沉陷区土地利用率15%,已获得多地政府订单;某智能微电网企业,其负荷预测算法使新能源消纳率提升至9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政策驱动+技术领先”的双重护城河,在行业变革期形成估值溢价。
风险对冲与组合优化价值
在能源转型阵痛期,单一赛道ETF面临政策波动风险。科创新能源ETF(588830)通过“煤炭+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独特定位,形成天然的风险对冲机制——煤炭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带来的业务增量,可平滑新能源开发初期的收益波动。对比纯光伏ETF,其持仓包含煤电联营项目中的新能源配比资产;对比创业板新能源ETF,其覆盖传统能源企业的新能源业务分支。这种跨行业、跨技术的组合投资逻辑,在“双碳”目标推进中展现更强韧性。
科创新能指数行业分布图: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11月14日
站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历史拐点,科创新能源ETF(588830)不仅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更是技术革命的先行指标。其独特的“矿区场景+消纳创新”定位,在避免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同时,捕捉到最具确定性的增量市场。当其他新能源ETF还在单一赛道内卷时,科创新能源ETF(588830)已通过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开辟出能源转型的新赛道。这,正是资本市场最稀缺的投资机会。
科创新能源板块相关个股: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 大全能源 、天奈科技 、容百科技、中信博、孚能科技、厦钨新能、三一重能。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11月17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科创新能源ETF(SH588830)$、$光伏ETF基金(SZ159863)$、创业板新能源ETF鹏华(159261)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