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板块相关基金
光伏ETF基金(159863)
国家能源局局长9月24日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指出要“专项整治光伏产业‘内卷式’竞争”,推动光伏等产业提质升级。这一政策信号与近期多晶硅价格企稳回升、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共同形成新能源领域的三重利好。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突破16.9亿千瓦,达到“十三五”末三倍以上,贡献了“十四五”以来80%的新增电力装机。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光伏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低价恶性竞争等挑战。(数据来源:财联社、证券之星)
政策风向转变:从无序竞争到提质升级
文章中指出,要加快破解产业链上下游阶段性供需失衡矛盾,促进新能源发电及相关产业有序竞争和良性健康发展。这一政策导向标志着新能源产业治理思路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已导致严重行业亏损。2025年第一季度,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营业收入1178亿元,同比下降24.5%;净亏损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
政策执行层面已有实际行动。2025年7月,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宣布集体减产30%,以缓解行业“内卷式”竞争。同时,33家建筑类企业联合发出建筑行业“反内卷”倡议书,共同推动行业转型。
这种政策整治已初见成效。多晶硅价格已连续6周小幅上涨,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达到20.6-21.9万元/吨,成交均价小幅上涨至21.38万元/吨。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光伏产业有望逐步走出低价竞争困境。(数据来源:腾讯新闻、财联社)
多晶硅价格:期货周内震荡下跌1.7%,现货价格环比上涨2%
数据来源:东海证券研究
多晶硅市场:供需深度调整,价格具有回升潜力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盈利能力。当前多晶硅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
回顾发展历程,多晶硅价格在2021-2022年因供需错配大幅上涨,随后新建产能陆续投放导致价格见顶回落。2021年多晶硅产量增速为23%,而2022年和2023年,产量增速分别飙升至68%和84%。到2024年,随着价格不断探底,企业逐渐从盈利转为亏损,产能投放才开始放缓。截至2024年11月底,多晶硅产量增速放缓至23%,但总量依旧处于高位。2024年1-11月多晶硅产量为165万吨,产能为364万吨,年均开工率约为45%,明显供过于求。
市场对未来价格走势存在分歧。高盛在近期报告中指出,市场对多晶硅价格的预期已“过度”乐观;但另一方面,随着“反内卷”政策推进和企业减产措施落地,多晶硅价格有望逐步回归理性区间。
固态电池产业化:下一代技术加速布局
在光伏产业整治内卷的同时,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正迎来产业化突破。
我国固态电池领域近期捷报频传。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能源全固态电池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孚能科技能量密度高达400至500Wh/kg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计划于2025年底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数据来源:腾讯新闻、中国网;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技术路线上,中国主要以氧化物体系为主,与日韩的硫化物体系和欧洲的聚合物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虽然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尚需时日,但半固态电池已开始量产落地。
产业规划方面,全球主要企业制定了明确时间表:2025年至2026年为样品交付期,2027年至2028年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2030年之后迎来规模化应用。政策层面也给予大力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在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明确支持固态电池技术攻。(数据来源:中国网)
新能源长期逻辑未变,把握结构性机会
面对新能源产业的结构性变化,需把握政策利好与技术变革中的机会。政策驱动行业整合,龙头企业的优势愈发凸显。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深入推进,注重技术创新和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业绩弹性更大。同时,固态电池产业链迎来投资窗口,国金证券指出,固态电池中试线将于2025年逐步向量产线过渡,相关技术和供应链也将逐渐明晰。
在估值层面,新能源板块目前仍处于历史较低区间,提供了良好的安全边际。未来,新能源产业将在政策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进入新发展阶段,强调产业链协同,促进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政策托底和技术突破的双重利好下,新能源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值得关注,尤其是具有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
创业板新能源关联个股:宁德时代、汇川技术、阳光电源、亿纬锂能、欣旺达、先导智能、罗博特科、晶盛机电、当升科技、金力永磁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