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啊,这全球股市那叫一个闹腾!美联储货币政策一变,地缘政治冲突又升级,美股纳斯达克、道琼斯指数直接就暴跌了。可咱们A股市场呢,嘿,还挺稳当,虽然单日也跌了不少,但长期看还是稳稳地往上走。特别是科创板系列指数,科创100ETF基金(代码588220)、科创200ETF指数(代码588240)和科创综指ETF鹏华(代码589680),它们的表现那真是各有各的精彩,给咱们投资者看中国科技创新产业趋势提供了特别独特的视角。
一、全球波动下的A股韧性:科技板块的“避风港”效应
就说2025年4月4号那天吧,美股暴跌得那叫一个惨,咱们A股呢,也就稍微回调了一下,虽然跌得也不少,但跟美股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科创板的表现那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科创综指近6个月累计上涨了5.81%,而沪深300和上证指数可都是下跌的。为啥科创板这么牛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政策支持和资金注入:监管机构真的做得很好,用股票回购、增持和再贷款等手段,给市场注入了很多资金。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已经有585家了,总市值超过了7.68万亿元,每天的成交额都超过1000亿元,成了A股里“硬科技”资产的聚集地。
估值调整和盈利预期:科创板的平均市盈率(PE)已经降到了40倍,比2020年刚开市时的70倍要低很多。而且2024年预计的营收增速中位数是15%,比创业板综的10%要高。就拿科创100指数里的公司来说,有73家公司的研发强度超过了30%,337家超过了10%,这么高的研发投入,肯定能带来业绩的高增长预期。
机构资金逆市加仓:到了2025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对科创板的配置比例已经升到了15.3%,创了历史新高。科创100ETF的规模超过了200亿元,科创综指ETF上市第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了50亿元,看来机构资金对科技主题非常看好。
二、从规模到成长的全覆盖,科创板指数的差异化特征明显
科创100、科创200还有科创综指,虽然都是科创板的指数,但是它们在市值怎么分布、哪些行业占的比重更大、还有波动起来啥样,这些方面可是差得挺多的。我来给你们整张表,一看就懂了:
数据来源:wind
三、从国产替代到全球竞争力,科技主题的长期价值凸显
科创板指数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咱们中国的科技产业从跟着别人跑,到自己领跑的转变。这个变化在三个方面特别明显:
研发投资:2023年,科创板上那些公司的研发费用占他们收入的比例中位数达到了11.94%,到2024年报年报统计数据显示,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中位数达12%以上。举个例子,中芯国际,2024年他们打算投入120亿人民币搞研发,这直接推动了科创板里那些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股价蹭蹭往上涨。
政策好处:科创板就像是个试验田,让那些还没赚钱的公司也能融到资。举个例子,寒武纪-U,上市前三年总共亏了超过50亿人民币,但是凭借他们在AI芯片上的技术突破,市值冲到了千亿,成了科创板50指数里的重要成分股。
全球竞争力:科创板上的企业正在快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举个例子,晶科能源,2024年他们的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65%,他们的TOPCon电池技术在全球都是领先的;还有联影医疗,他们的高端医疗设备出口到了欧美市场,打破了像GE、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的垄断。
四、跟着市场长周期走,抄底也是技术活
牛市的时候:科创200的弹性优势真的很强。比如在2024年9月到2025年3月的股市反弹中,科创200涨了82%,比科创100的65%和科创综指的57%都要高。
震荡市的时候:科创100的均衡防御性也很厉害。市场波动大的时候,科创100的行业分散性能减少单一行业的风险。就拿2025年1月全球股市回调来说吧,科创100只跌了5.2%,比科创200的7.8%要少。
长期投资的话:科创综指作为科创板的“基准指数”,它的97%市值覆盖度让它成了科技主题的“核心持仓”。2025年3月,首批14只科创综指ETF募集资金超过200亿元,说明机构对科技板块的长期价值非常看好。
在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科创100、科创200和科创综指给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配置选择。科创200适合追求科技股的弹性,科创100能平衡风险和收益,科创综指则能锁定科技板块的长期趋势。
在市场整体调整的时候,投资科创主题宽基指数是个不错的长期策略。调整已经让大部分短期风险都跌掉了,大家可以考虑加仓科创100ETF基金(代码588220)、科创200ETF指数(代码588240)和科创综指ETF鹏华(代码589680)这些相关的基金。
相关ETF
$科创100ETF基金(SH588220)$ 、$科创200ETF指数(SH588240)$ 和科创综指ETF鹏华(589680)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