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订单持续增长,一场以标准为核心的自我革新正在行业内悄然推进。
“当前制造业生存空间已被严重压缩。”11月5日,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直言,与行业从业者深入交流后,他深刻感受到通过标准制定破解低水平竞争的紧迫性。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乐聚智能董事长冷晓琨、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等企业代表同样表达了类似看法。他们一致认为,以数据标准化和安全标准为先行,是行业摆脱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的核心路径。面对日趋白热化的价格竞争,人形机器人企业正集体转向标准制定,试图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的发展新阶段。
江磊强调,行业需通过构建标准体系破解“内卷”困局,以合作代替无序竞争。“我们应通过协作加速实现行业愿景,而非在起步阶段就陷入价格战与应用争夺。一旦创新理念出现便引发多家企业盲目复制,只会持续消耗企业家的创新热情。”
王晓刚特别指出,数据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他以自动驾驶领域为例说明,特斯拉通过统一传感器配置、数据处理流程及场景采集标准,构建起高效的规模化数据闭环;反之,若企业间数据标准混乱、无法共享复用,将导致数亿元研发投入因重复劳动而浪费。“在行业萌芽阶段,标准与指引的提前建立,对加速产业进程、降低研发成本至关重要。”
冷晓琨则认为,当前是推进行业标准的关键窗口期。“在行业进入批量出货阶段,标准缺失将直接影响产业发展。”他指出,尽管技术路线和产业路径尚未完全清晰,但数据标准化已迫在眉睫,需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与接口。“若数据采集从源头就缺乏规范,行业将难以形成资源合力;唯有实现数据有效整合,产业才能迎来真正的发展拐点。”
焦继超补充道,早期标准制定应紧密结合真实应用场景。“随着实际需求的积累,行业自然会形成技术共识,这些共识将转化为指导产品迭代的标准。”他特别强调安全标准需优先落地,例如工厂场景中机器人的电池安全规范;而数据层面,现阶段可允许多种格式并存,待一两年后,若有企业验证技术路径成功,可通过开源共享推动形成统一高效的标准格式。
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兼CEO许晋诚则指出,硬件标准化同样关键,接口不统一等问题会导致大量研发资源被浪费。
在强调标准重要性的同时,行业专家也在探讨标准与创新的平衡问题。许晋诚认为:“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加速创新,而非限制发展。”冷晓琨则建议,对需求量较小、技术路线尚未稳定的领域(如主控制器、模块化关节等),可暂缓制定标准,为技术试错保留空间;而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或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环节,则应加快标准落地。对于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需长期验证的问题,他表示需通过实际场景运行来明确标准,“人形机器人需在工厂实际运行一两年,才能真正确定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
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多家企业渴望成为“机器人界的特斯拉”。但最终能否脱颖而出,不仅依赖技术能力的成熟,更取决于行业能否及时建立高效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并非行业发展的终点,而是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向规模化普及的起点。
#科技小登大揭秘#
#巨头发力人形机器人,产业或迎大发展#
#国产AI崛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