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扫货15.5亿股的动作还在发酵,Goto股价单日飙涨8.47%,交易量直接翻倍,连分析师都集体锁死买入评级。而且这波动静不光只有个股,整个东南亚科技板块的资金暗流早就动起来了。
其实,外资对印尼股市的净买入已经连轴转了三周,Goto连续霸榜买入榜首只是缩影。南向资金3月砸了65亿进来,对应份额悄悄涨了22%,现在20亿份的规模,明显是机构在低位慢慢建仓。更有意思的是,这波上涨里,Goto带动相关指数冲了0.47%,这种权重股的联动效应,更能说明资金的目的。
估值表现在这摆着:PE才22倍,放在近三年里排30%分位,PEG 0.7倍,比纳斯达克的1.1倍低了一大截。但研发投入却达到了18%的历史新高,SEA的游戏AI系统让广告收入涨41%,Wipro的代码工具提效30%,这种性价比在科技股里不多见。
催化剂其实挺实在的。RCEP减免刚加了码,印尼电商法落地直接打开增长空间,马来西亚那边数字支付法案一出来,GrabPay的份额瞬间冲到40%。技术面上,指数的“三重底”形态越来越清晰,MACD底背离配上4000万的放量下跌,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资金在换手。
现在想进场的,其实缺的是个趁手的工具。能覆盖新交所泛东南亚科技指数的$东南亚科技ETF(SH513730)$我觉得就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今天截止午盘涨幅接近1%。
且六国11个细分领域都有布局,前三大权重国的出口分散度比单押一个市场高40%,风险自然小得多。场内T+0加上日均千万的成交量,就算有短期行情,进出也都方便。
场外的联接产品设计也挺懂市场,C类份额7天免赎回费,现在利好预期忽高忽低,做波段特别灵活。看管理团队的调仓节奏,去年Q3加仓印尼美妆科技股,单季度就赚了18%,对区域市场的嗅觉确实准。 具体操作上,我觉得不妨拆成两部分:60%仓位稳稳拿着底仓,跟着板块的走;剩下40%用场外C类做机动,比如Grab和Goto的并购消息有进展时,就往上加一点,毕竟合并能降20%运营成本,这是明牌的利好。现在溢价率才0.15%,处于低位,逢回调分批进比较稳妥。场内的话,1块出头的价格,T+0机制能抓盘中波动。比如利好来临前3天埋伏,兑现后就慢慢出,这种节奏在最近的行情里还是特别好用得。 7月苹果供应链大会给特斯拉供电源管理系统的泰国Delta、马来西亚的Inari这些标的,随时可能出催化。现在这节点,资金在低位拉锯的越厉害,后面的空间可能就越大 ,毕竟东南亚数字经济渗透率才20%,对比国内45%,这蛋糕还没切透呢!#暑期票房破55亿!影视股全线飙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AI股热度飙升##国家育儿补贴每人年补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