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震荡调整之际,生物医药板块却逆势走强。iF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指数近一周涨幅达8.5%,跑赢99%的同类指数。作为港股创新药核心标的的香港医药ETF(513700),年内涨幅已超24%,其重仓的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龙头股更是领涨市场。那么,医药板块为何会“突出重围”呢?
一、创新药技术突破
全球医药产业正经历“硬科技”驱动的范式变革,中国创新药企在靶点发现、临床疗效、生产工艺等环节实现跨越式突破。
1、全球首创靶点实现商业化落地
2024年全球获批的55款新药中,中国药企贡献了9个“First-in-Class”靶点药物。例如,信达生物开发的PD-1/VEGF双抗LM-299,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与免疫逃逸双通路,在肺癌临床中实现客观缓解率(ORR)提升至62%。而康方生物的AK112(依沃西单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实体瘤适应症的PD-1/VEGF双抗,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数据显示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19.3个月。
2、细胞治疗颠覆传统疗法
CAR-T技术在实体瘤治疗取得历史性突破:驯鹿生物研发的“福可苏”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总体缓解率(ORR)达96%,首例肺癌患者治疗后恶性细胞完全清除。南京传奇生物的通用型CAR-T(UCAR-T)单剂成本降至10万元,较传统疗法降低90%,商业化放量可期。
3、AI赋能研发效率跃升
AI制药企业深度参与全球竞争:药明生物利用AlphaFold3.0平台将抗体设计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3个月,百济神州通过AI筛选出新一代BTK抑制剂BGB-3111,临床数据显示其耐药性发生率较伊布替尼下降60%。
二、创新药出海创新
中国创新药企正以多元化模式打开全球市场。2024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突破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2025年一季度再添20笔重磅交易。
1、自主出海构建全球网络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成为首款登顶美国市场的国产抗癌药,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占据美市场25%份额。信达生物PD-1单抗通过与礼来合作,已进入47个国家医保目录,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5%。
2、模式创新打破路径依赖
药企探索新型合作范式:恒瑞医药将GLP-1产品组合授权给美国Hercules公司,不仅获得1.1亿美元首付款,更通过股权绑定实现长期收益共享;维立志博与Aditum Bio成立合资公司,以“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出海。
3、政策松绑打开增量空间
FDA设立“中国创新药专项通道”,审评周期缩短30%。2025年医保局推出“丙类目录”,允许创新药通过商业保险单独定价,为出海产品提供国内现金流支撑。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创新药的持续突破和出海的积极成果,为板块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截至4月24日,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市盈率(TTM)仅24.17倍,处于历史12.04%分位,市净率1.85倍创近五年新低。近期生物医药板块不只是在港股逆势上涨,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也出现了逼近上市新高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医药板块的上涨绝非短期资金炒作,而是长期布局。
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创新药作为长久期资产有望迎来估值重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借道香港医药ETF(513700)或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布局,或将成为分享本轮医药革命红利的高效选择。
医药关联个股:药明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京东健康、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再鼎医药、阿里健康、翰森制药。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香港医药ETF(SH513700)$、$科创生物医药ETF(SH588250)$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