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香港医药ETF(513700)大幅上涨3.35%,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也出现了明显的拉升。资金为何突然“偏爱”生物医药板块?其实是在政策、技术和资本的多重催动下的结果
一、政策红利:创新药与医保改革双线突破
1. 创新药目录开启支付新格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明确将临床价值高、患者获益显著的创新药纳入医保支付体系之外的新通道。这一政策直接解决创新药定价与支付难题,例如恒瑞医药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通过丙类目录试点,商业保险覆盖比例提升至40%,患者自付成本下降50%以上。
2.创新药出海新格局
与此同时,港股医药企业凭借全球化布局(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市占率达25%),更易获得国际医保体系认可。医药魔方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了一项重磅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药企共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交易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首付款41亿美元,同比上涨16%。进入2025年,这股势头仍在延续。据悉,仅仅在今年一季度,就已经出现了超20笔涉及中国药企全球授权的交易,这其中就包括罗氏豪掷超10亿美元淘金信达生物以及乐普生物就一款临床前ADC与ArriVent达成一笔超12亿美元的重磅合作。香港医药ETF(513700)前十大成分股中,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企业2025年海外授权收入预计增长35%以上。
2025年一季度已披露金额license-out项目汇总(数据来源:Ifind)
3. 产业并购重组加速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国有资本向生物医药领域集中,上海医药、国药集团等年内并购金额超2000亿元,行业集中度提升显著。香港医药ETF(513700)成分股中,石药集团通过收购中生生物将mRNA疫苗研发周期缩短40%,直接推升估值修复空间。
二、技术革命:AI重塑研发逻辑与前沿赛道突破
1. AI制药降本增效成果显现
AI技术已渗透至药物研发全链条:晶泰科技通过算法筛选分子结构,将化合物筛选效率提升80倍;迈威生物与英矽智能合作开发的AI毒素载荷模型,使ADC药物研发成本降低40%。香港医药ETF(513700)重仓的药明生物、康龙化成等CXO龙头企业,2025年AI辅助研发管线占比超60%,推动毛利率回升至42%。
2. 基因与细胞治疗引领产业升级
泽璟制药的ZG006(全球首个DLL3靶向三特异性抗体)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实现肿瘤完全消退,临床数据优于国际竞品;驯鹿生物的通用型CAR-T疗法单剂成本降至10万元,商业化放量在即。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成分股中,联影医疗的AI影像诊断设备已进入全国90%的三甲医院,市场份额突破30%。
3. 合成生物学打开万亿市场
华熙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胶原蛋白量产,成本较传统工艺下降70%;凯赛生物的尼龙56纤维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达15%。政策端《“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合成生物列为战略产业,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124亿元。
三、业绩与估值:底部反转信号明确
1. 盈利拐点验证成长性
港股医药板块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7%,其中药明生物、信达生物等企业海外订单金额增长超60%;A股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15%,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企业首次实现经营利润转正。香港医药ETF(513700)跟踪的港股通医药指数动态PE仅22.49倍,低于近五年92.16%的历史分位;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成分股平均市销率(PS)2.1倍,较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折价55%。
数据来源:Ifind
2. 资金涌入构筑安全边际
南向资金连续18周净流入港股医药板块,累计金额超200亿港元;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近一月规模增长42%,机构持仓比例升至37%。市场情绪指标显示,医药板块风险溢价(ERP)从4.5%回落至2.8%,资金从高估值科技股向医药防御板块切换趋势明确。
数据来源:Ifind
医药板块正经历“政策松绑+技术革命+资本重构”的历史性转折,香港医药ETF(513700)与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分别锚定国际化与国产化两大主线。当AI遇见生命科学,当政策邂逅产业升级,这场波澜壮阔的医药革命,或将成为2025年最具确定性的投资叙事。
医药关联个股:药明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京东健康、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再鼎医药、阿里健康、翰森制药。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香港医药ETF(SH513700)$、$科创生物医药ETF(SH588250)$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