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突然豁免半导体、通信设备、电脑及周边设备等关键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这一政策转向在港股市场激起层层涟漪。上周,南下资金一周狂买822.53亿!结合10倍的估值水平,港股正迎来年内绝佳的抄底机会!
一、科技股估值修复的催化剂
本次关税豁免覆盖自动数据处理器、半导体器件等21类商品,直接利好苹果、三星等消费电子巨头,更将带动其供应链企业盈利修复。美国投行分析指出,此举使美国科技行业暂时脱离"崩溃边缘",而港股作为全球科技产业链的重要资本池,相关受益标的的估值修复已在盘面显现。
成本传导机制:对自动数据处理器(如服务器)、半导体器件(如芯片)等21类商品取消对等关税,直接降低中国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以消费电子为例,关税成本占终端售价的8-12%,豁免后相关企业的毛利率有望提升3-5个百分点。
供应链重构红利:政策明确适用于所有受"对等关税"影响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企业不仅可承接美国需求,更可能获得全球供应链转移的"二次红利"。例如,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电子组装厂商可能因中国成本优势而转移订单。
港股科技股的"杠杆效应": 直接受益标的:港股中直接嵌入苹果、三星供应链的龙头(如比亚迪电子、瑞声科技)已出现5-10%的估值修复。间接催化逻辑:关税减免缓解美国科技行业衰退压力,间接降低港股科技龙头(如腾讯、阿里)的海外业务风险敞口。
二、聪明资金正在用脚投票
EPFR数据显示,外资对海外中资股的净流出持续扩大,但结构分化明显:主动型外资流出6.85亿美元,被动型资金却逆势流入3.64亿美元。这种"被动增配"现象,反映的是国际指数基金基于港股极低估值的强制性买入。
数据来源:iFinD
更值得关注的是南向资金的疯狂扫货。4月首周南下资金日均净流入15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当周累计买入822.53亿港元。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等科技龙头获净买入超25亿港元,显示内地投资者对核心资产的战略性建仓。这种"北水南下"的强势,与外资的短期避险形成鲜明对比。
三、市场情绪与产业资本共振
空头数据揭示市场情绪已近临界点:恒指周平均沽空占比跃升至15.1%,较前期激增5个百分点。但产业资本却逆势加码,上周港股回购额环比激增69%至56亿港元。这种"空头拥挤"与"企业自购"的背离,往往预示着估值底部区域的到来。
数据来源:iFinD
从估值维度看,恒生指数当前市盈率仅10倍左右,处于近十年21%分位;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0.01倍,处于近1年2.66%的分位,即估值低于近1年97.34%以上的时间,处于历史低位。在美联储降息周期确定性增强、国内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的宏观背景下,港股的估值修复空间已逐步打开。
哑铃型投资策略把握三大主线
基于当前资金流与估值水位,建议采取"哑铃型"配置策略,聚焦三大核心方向:
医药防御打底仓:老龄化加速叠加政策支持,香港医药股估值性价比凸显。重点关注创新药龙头)、医疗器械龙头,以及受益于内地医疗改革的CRO板块。投资者也可以借道相关香港医药ETF(513700),一键打包上述香港医药股。
科技成长抓弹性:关税豁免叠加国产替代,港股科技龙头具备双重催化。通过科技ETF(159751)一键布局腾讯、阿里、中芯国际等数字基建核心标的,同时关注半导体设备(如ASM国际)、AI芯片(如华虹半导体)等细分赛道。
消费复苏配进攻:南下资金持续加仓消费板块,啤酒、餐饮、零售等细分领域迎来估值修复。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港股消费ETF(513590),其成分股除了美团-W、小米-W等消费科技外还有农夫山泉、安踏体育等传统消费巨头。
港股关联个股:小米集团-W 、美团-W、腾讯控股 、比亚迪股份、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理想汽车-W 、百济神州 、快手-W 、吉利汽车。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香港医药ETF(SH513700)$、$港股科技ETF(SZ159751)$、港股消费ETF(513590)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