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恒生科技指数2025年开年狂飙35%、港股以“全球领涨”姿态惊艳市场时,谁曾想一场“倒春寒”式的回调竟悄然来临?3月19日,恒科指盘中一度跌超2%,腾讯、小米、美团等科技龙头集体震荡,市场情绪骤然分化——是行情终结的信号,还是黄金坑浮现的机遇?答案或许藏在机构的研判与资金的流向中: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逼近4000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外资机构直言“港股科技估值吸引力凸显”;而小米、腾讯等巨头用“史上最强财报”印证产业升级的韧性。此刻的回调,恰似浪潮退去后的最佳“上车”时机。
尽管年初以来港股涨幅显著,但横向对比全球市场,其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经历数年深度调整,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较纳斯达克折让超40%,互联网、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更是被严重低估。与此同时,南向资金以日均超80亿港元的力度“扫货”,年内净流入规模已接近2023年全年的70%,外资机构对我国科技资产的配置比例亦在悄然回升。正如机构所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最终会映射到最具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上。”当市场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背离时,理性投资者看到的不是风险,而是机遇。
如何把握港股科技股的“黄金坑”?我选择加仓$港股科技30ETF(SH513160)$ ,该ETF紧密跟踪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该指数追踪可经港股通买卖,从事科技业务并于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之表现。深度ETF布局港股AI产业链上游半导体、中游互联网大模型企业、下游消费电子和传媒企业,前十大成份股占比超70%,聚焦港股AI龙头。近期利好消息上,以小米为例,其2024年营收3659亿元创历史新高,智能汽车战略初显锋芒;腾讯游戏业务同比增长9.9%,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稳健增长,两大巨头占据ETF前十大重仓,成长动能持续释放。
历史反复证明,科技产业的爆发从来不是直线上升。2024年2月以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最大回撤超20%,但随后一年内涨幅达64%;本轮恒科指自高点回落不足5%,调整幅度远未触及“趋势反转”阈值。对于普通投资者,回调期正是低位定投的绝佳窗口——通过$港股科技30ETF(SH513160)$ 分批布局,既能摊薄成本,又能规避个股波动风险,适配当下市场!#黄仁勋:DeepSeek加剧算力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