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发布会上传来捷报: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与运行效率双提升;与此同时,卫生健康科技实力跃居全球前列,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疾病防治等领域频现“中国突破”。这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医疗变革,正让“病有所医”迈向“病有优医”的新阶段。

科技赋能:医疗创新点亮“生命之光”
“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科技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加速跨越,在新药疫苗、医疗器械、疾病防治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新药与疫苗:从“空白”到“引领”的跨越在新药研发领域,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二梯队——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总量超20%,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填补了肺癌、肝癌等治疗领域的国产空白。疫苗研发同样亮点纷呈:国产HPV疫苗实现临床广泛应用,让“打不起高价进口苗”成为历史;国产九价HPV疫苗投入临床,为女性提供更全面的宫颈癌防护;自主研发的泽布替尼更在多国获批上市,实现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医疗器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突围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正重塑临床诊疗的“硬支撑”。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CT,空间分辨率较传统CT提升2-3倍,扫描速度更快、辐射剂量更低,让早期肿瘤筛查更精准;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投入临床,手术精准度提升30%,患者创伤减少一半;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疗设备等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更让“救命神器”从“天价进口”变为“普惠可及”。
疾病防治:从“经验治疗”到“精准方案”的升级在疾病防治领域,我国形成了多项国际领先的“中国方案”。以肿瘤治疗为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将难治性、免疫耐药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率从13%提升至44%,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脑卒中这一“老年杀手”,我国重构急诊诊疗流程,患者从入院到溶栓的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30分钟内,救治成功率提升2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复杂疾病中,通过精准预测疾病进展的诊疗体系,个体化治疗有效率提高40%,“中国范式”为全球提供了新参考。
资源下沉: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在医疗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如何让优质资源惠及基层”成为关键命题。我国正以“国家巡回医疗队”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医疗资源均衡网络。
“国家队”牵头,织密基层医疗网目前,我国已设立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14个省级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形成“国家-区域-省级”三级医疗中心体系。这些“医疗航母”不仅承担疑难重症救治,更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北京协和医院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对口支援云南迪庆州医院,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大专家”。
巡回医疗常态化,打通“最后一公里”自今年起,“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医疗巡回服务”被纳入国家卫生服务制度,82支国家巡回医疗队已深入中西部、农村等医疗薄弱地区。这些队伍由三甲医院骨干组成,携带先进设备开展义诊、手术、培训,累计服务基层群众超500万人次。更值得期待的是,“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实现医疗资源薄弱县全覆盖,让“专家下乡”从“短期行动”变为“长期机制”。

医疗强国的“中国答卷”
从“全球最大医疗服务网”到“全球第二梯队新药研发”,从“高端器械国产化”到“基层医疗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领域的每一步突破,都在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
正如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所言:“医疗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促健康’。”随着“十五五”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推进,巡回医疗制度全面落地,优质资源将更均衡地“沉下去”,医疗科技将更深入地“用起来”。未来的中国医疗,必将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中国样本”,为更多人点亮“健康之光”。
#创新药赛道持续活跃 行情空间有多大?#
#创新药赛道火爆:机构调研+资金加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