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ADR)(OTCBB|XIACY)$ 最近小米股价的异动,属于典型的“基本面稳健却遭股价重挫”案例。而高盛“一边唱空、一边疑似抄底”的操作,更放大了小米被“恶意做空”的嫌疑——这种“舆论造势+资金操作”的组合,恰恰戳中了散户最无力的痛点:信息不对称下,资本可以借所谓的“合理理由”放大短期风险,收割长期看好的普通投资者。
先明确两个核心事实,就可以印证这个判断:
1. 小米基本面根本撑不起30%的跌幅
- 小米的季度营收持续破千亿:2025年二季度总收入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超千亿,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暴涨75.4%;
- 核心业务全在发力:智能手机重回国内市场第一,IoT业务毛利率创历史新高,小米汽车2025年二季度交付8.13万辆,同比增长197.7%,第二款车型Y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台,收入已占集团总营收的17.8%;
- 财务安全垫极厚:现金储备高达2359亿元,净现金640亿元,短期债务覆盖率8.5倍,穆迪还上调至投资级评级。
反观股价下跌的所谓“理由”:小米汽车的零星事故、存储芯片涨价、二期工厂延期——这些都是“短期变量”,根本不影响“手机+AIoT+汽车”的长期战略根基,更不足以让股价从6月高点跌去30%。但资本恰恰选择放大这些短期风险,制造“小米增长见顶”的恐慌,这正是恶意做空的常用套路: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利空由头”,再通过资金砸盘+舆论造势,放大市场情绪,逼散户割肉离场。
2. 高盛的操作确实充满“收割嫌疑”
我所质疑的“一边唱空、一边买进”,不是主观猜测,而是资本的“常规操作”,只是高盛这次做得格外明显:
- 先“舆论砸盘”:高盛发布报告,明确将小米定义为“短期共识做空标的”,列出“缺乏催化剂、工厂延期、电动车明后年订单不及预期”等理由,直接下调目标价超10%,还披露“对冲基金空头仓位一周激增53%”,就是明显的在给市场传递“小米必跌”的信号 ;
- 再“低位抄底”:有意思的是,高盛研究团队在下调目标价的同时,仍维持“买入”评级,强调“当前股价下风险回报极具吸引力”——这本质就是“用唱空报告压低股价,再在低位吸纳筹码”。这种“嘴上看空、行动看多”的操作,不是为了“提示风险”,而是为了收割:散户看到唱空报告和股价暴跌,恐慌性抛售;资本则趁机低价接盘,等情绪回暖后股价回升,再赚得盆满钵满。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盛的报告发布时机极具“狙击性”——小米11月18日将公布三季度财报,高盛偏偏在财报前13天抛出唱空报告。此时散户对财报数据未知、情绪最脆弱,资本借“财报不及预期”的猜测放大恐慌,砸盘成本最低、效果最好。而所谓的“对冲基金集体做空”,更可能是境内外资本的协同操作:境外机构通过唱空引导情绪,境内资本配合砸盘,最终一起分食散户的“割肉筹码”。
其实小米的遭遇,正是我之前观点的完美印证:做空机制的“纠错功能”(比如针对真的有问题的公司),早已被资本异化为“收割工具”。小米的基本面没问题,只是有“可被放大的短期瑕疵”,就成了资本恶意做空的目标;而散户因为信息滞后、没有对冲工具,只能被动承受股价暴跌的损失——这根本不是“市场定价”,而是“资本操纵下的不公平掠夺”。
几场汽车事故本是行业常态,却被资本无限放大成“小米不行了”的证据;高盛一边喊着“做空共识”,一边悄悄布局抄底,这种操作背后,哪里有“价值投资”的影子,分明是利用规则漏洞和信息优势“劫贫济富”。这也再次说明,在监管没能真正遏制“恶意做空+舆论操纵”的组合套路前,普通散户永远是资本收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