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继续来聊一些利用认知差,搞出来的基金大新闻。
基金亏多少钱,管理费还收多少钱?
这种标题比较常见,亏钱数来自于基金定期报告的基金利润,管理费同样来源于定期报告。要的是一种基金亏钱,基金公司还收管理费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对比越强烈越好。
对于不了解公募基金行业的人来说,这个冲击力确实比较强。不过当认知上去,就会觉得这种标题比较无聊。
首先,公募基金,主要做的是相对收益,这是行业特性决定的,至少这个阶段还做不了绝对收益。那么业绩好坏的评判,以绝对收益金额来衡量是不妥当的,要用合理的业绩比较基准来衡量。说跳高运动员没有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高,这很显然是极其无聊的。如果想说业绩不好,跟基准来比才是有说服力的。
其次,公募基金,主要施行的是固定管理费率制,所谓的“旱涝保收”,这在投资之前就是明确的。这也跟行业发展阶段有关,我们起步晚、差距大,这种制度有利于行业发展。
最后,期待公募行业能够有更多绝对收益和浮动管理费的尝试,但这些尝试的基础,是建立在行业健康发展之上的。如果行业已经千疮百孔,那再多的尝试恐怕也只是徒劳。
任期收益多少,业绩就怎样?
这种标题也比较常见,同样是拿绝对收益来做评价。
不过这就是个相对收益的行当,拿绝对收益来评价,并不合理。
在市场大顶开启职业生涯的基金经理,再努力也很难翻身;在市场底部开启职业生涯的基金经理,只要别浪就能有一个不错的表现。时间段选得好,谁都能看着不错;基金经理再厉害,也扛不住时间段选得巧,谁还没个逆风或者状态不好的时候?
如果就是要纠结公募基金为什么不能做绝对收益,为什么不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已经脱离现实了,可以呼吁朝着这个方向尝试和努力,但真正能做到的,就是不看好相对收益的话就不选择相对收益产品,至少自己知行合一。
美女/资深基金经理怎样怎样?
美女和资深,常拿来做宣传噱头。既然是噱头,那么水分时常较多。这确实是公募行业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众所周知,女性基金经理但凡看得过去就是美女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但凡从业十多年就是资深基金经理。这就跟现在“美女”“靓仔”“老师”等称谓一样,就是随口那么一说,别太当真。
可能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也没有当真的,但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可能就像当初第一次被叫“美女”“靓仔”一样,还是比较激动的,有点晕眩。
那些虚的都没有用,最能体现个人的,还得业绩曲线,基金经理的策略、理念、状态,在业绩曲线里都会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