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电池领域“达沃斯论坛”的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简称“ABEC 2025”)于11月11日至13日在苏州启幕。论坛汇聚科研机构专家、产业链龙头企业代表等多方力量,围绕固态电池、钠电池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突破、技术路线迭代、核心瓶颈及应用前景展开深度研讨。作为引领行业变革的关键赛道,固态电池的技术攻坚与产业化落地进程,成为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从半固态电池量产落地到全固态技术冲刺,从多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到产业链协同攻坚,固态电池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期,既承载着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行业期待,也面临成本、工艺、设备适配等多重考验。
“钠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加速突破,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当前钠电池已实现批量应用,半固态电池紧随其后逐步量产装车,全固态电池研发也进入关键阶段,形成技术梯队次第花开的格局。”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于清教在致辞中指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2025年半固态电池将开启产业化元年,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节点临近,行业已进入技术攻坚关键期,材料突破、工艺降本、场景适配等技术创新仍是穿越产业周期的核心驱动力。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预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2030年全球出货量将突破700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超200GWh。中国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已实现量产,全固态电池加速追赶,目标是2026-2027年实现上车及小批量产,2030年达成商业化。太蓝新能源董事长兼CTO高翔直言:“全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需时间沉淀,但随着材料技术突破,其有望逐步渗透新兴领域甚至开拓全新场景。”
从产业实践看,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已加速布局。中科固能建成全球首条百吨级硫系全固态电解质生产线;容百科技8系三元全固态电池材料2025年出货量突破10吨,9系材料实现吨级突破并推进试生产;太蓝新能源Safe+产品矩阵覆盖无人机、机器人、储能等多场景。下游应用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张涛指出,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战略领域渗透率将加快,其在能量密度与本征安全性上的提升,以及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特性,有望推动其快速落地。
技术路线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欣旺达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表示,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四大路线各具特色。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因室温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液,且机械加工性能突出,适配叠片工艺,可实现快充等高性能表现,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数据显示,亚洲在硫化物电解质研发投入占比超50%,容百科技研发负责人李琮熙认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前景最佳,但面临界面、成本、制造工艺与设备三大核心挑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徐林则看好聚合物路线,其柔韧性好、成本低、易加工,被视为短期产业化潜力最大方向。
不过,固态电池产业化仍任重道远。梁锐指出,从材料、工艺、设备到终端产品,全链条需持续优化;吴凡提到,全固态电池原材料合成成本高昂(如硫化锂曾达500万元/吨),生产步骤复杂,需通过工艺简化与设备革新降本。李琮熙进一步强调,全固态电池制造成本需降至市场可接受区间,业内预测2035年有望实现每Wh成本0.4元以下的目标,这需产业规模扩大与工艺迭代共同推动。
#特斯拉拟建新厂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科技热点摊开业啦##科技小登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