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信重工“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走进中信重工洛阳总部,苏式红砖墙与现代科技楼相映,展区里巨矿设备旁巡检机器人分列,70年历史的“共和国长子”正以蜕变之姿砥砺前行。近日,中国基金报记者实地走访,与董事长武汉琦等高管对话,解码其“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蓝图。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信重工员工的自豪自信,源于深厚历史积淀:从“一五”时期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国之重器”使命,到焦裕禄精神孕育的红色基因,历史铸就了转型基石。如今,公司已从传统重工转型为涵盖矿山装备、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及特种材料的产业集团。武汉琦称,“十四五”期间,公司以“做强传统、做大成套、做成绿电、做精新兴”为路径,致力实现“增长稳定、发展均衡、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员工幸福”的高质量发展。
业绩印证战略: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3.75亿元,较2020年1.95亿元增长92%;有息负债“四连降”至20.30亿元,资产质量持续优化。2025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保持双增,韧性凸显。行业地位上,公司入选“全球矿山设备制造商50强”,矿井提升机、智能防爆机器人等3项产品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6+1+N”体系缩短研发周期15%,提升生产效率20%,荣膺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新能源业务已构建从研发到集成的完整生态,机器人产业打造“4+6+N”布局,“中信微”系统、智能控制器等四大底座支撑全场景应用,开辟增长新空间。
创新是核心发展引擎
“搭体系、高投入、揽人才、育文化”是公司创新驱动的“四件套”:国内唯一智能矿山装备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形成全链条创新体系;“十四五”研发投入超26亿元,强度维持7%以上。人才战略上,“金蓝领”工程与“双通道”体系让技术与工人均有上升通道,“让专家更专”的机制保障创新活力。容错机制为创新松绑,制度护航让研发“轻装上阵”。
创新成果丰硕:12.2米半自磨机、6.9652米氧化球团窑回转窑获“世界之最”;自研矿山控制器打造“智能大脑”;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护环锻件突破国产化;20nm超细二氧化钛工艺与自清洁光伏玻璃产品领先行业。
海外业务“加速跑”
2024年国际订货同比增80%,2025年上半年主机出口五大洲近百台。作为首批国际化企业,中信重工依托“一带一路”构建全球网络,在68国建立基地与代表处,实现“产品走出去”到“品牌走上去”。标杆订单亮眼:为澳大利亚铁矿供12台超大磨机,向淡水河谷交付23台球磨机,承建柬埔寨5000吨水泥线成东南亚“中国制造”名片。其“成套+主机+备件+服务”全生命周期模式,凭借综合能力而非价格取胜,契合国际矿业需求。
展望“十五五”: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跃升
武汉琦提出“四新”纲领:夯实产品技术、运营管理等“新能力”,协同创新链、产业链等“新优势”,以“重工好、重工行”铸“新特色”,实现“新阶段跨越”。目标包括:保持7%研发投入,矿山装备“六星争冠”;培育机器人、新能源为新增长极;提升国际份额,最终迈向全球高端装备引领者。
来源:中国基金报
#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11月基金投资策略#
#AI应用类股票大涨:短剧概念逆势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