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苏州一星机器人有限公司(OneStar)解散传闻引发关注。据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该公司正处于解散阶段,南都湾财社记者向其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作为具身智能领域明星企业,一星机器人成立于2025年5月9日,法定代表人为潘运滨,注册资本1000万元,背靠吉利控股生态,专注多模态扩散大模型研发与高精度真机数据采集,目标打造智能进化机器人。其核心团队源自吉利体系:实控人李星星(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之子,牛津大学毕业,现任吉利集团监事及澄星股份实控人)持股65.66%并拥有51%表决权,董事长潘运滨曾任职吉利卫星板块总裁及吉利半导体CEO。
虽有吉利光环加持,一星机器人成立仅4个月便获数亿元种子轮融资。8月获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战略投资,9月完成由百度风投、同创伟业等机构及苏州基金(500亿规模)、中新集团等地方国资参与的数亿元融资,投资方阵容涵盖一线创投与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此前吉利集团副总裁李传海曾公开表示“吉利有望转型全球领先机器人公司”,一星被视为吉利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载体,其对外还投资了杭州星尘机器人公司。不过外界猜测,该公司或因成立仅5个月仍处团队组建期,发展进度未达预期。
当前具身智能赛道正经历资本热潮与产业落地的博弈。过去两年,优必选、越疆科技等企业加速上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筹备IPO,深圳、上海等地产业基金推动下,赛道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深圳34家机器人企业上市居全国首位。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达386.24亿元,为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融资超50起。但商业化落地仍存落差:人形机器人多停留在展会示范,协作机器人工厂普及有限,家庭场景需求不足,四足机器人依赖科研教育市场,均面临“落地难”。
行业专家对商业化前景分歧明显: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曾退出部分项目并质疑其前景,经纬创投张颖认为“泡沫正常,长期能出大公司”,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则称其“或成改变历史的工业革命”。目前企业面临三大落地关卡:成本关(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数十万元,四足机器人数万元至十万元)、场景关(不同场景需定制化开发,增加成本)、生态关(核心零部件与操作系统存在短板,未形成闭环)。业内提醒,具身智能企业普遍处于高投入、低回报阶段,商业化与量产落地仍是关键,需资本耐心、产业链协同及企业战略定力支撑。
来源:南方都市报
#存储芯片掀涨价潮!行业迎超级周期##黄金突破4300美元!美银:明年5000##机器人新催化?马斯克构建“世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