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CPO、PCB:CPC技术如何改变AI算力格局?
熊猫股视 2025-09-13 07:00
2025年9月11日,光博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CPC(共封装铜互连)成为市场焦点,立讯精密(002475)当日涨停,成交额高达160.54亿元,居A股第一。这项突破性技术正重塑数据中心短距离传输的生态格局。
在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的时代,算力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随着AI集群跨区域协同需求激增,光通信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场技术竞赛中,CPC(共封装铜互连)技术作为连接方案的新突破,正在解决数据中心内部高速互连的痛点,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CPC(Co-Packaged Copper),中文全称为共封装铜互连,是一种面向AI智算中心、GPU集群等短距离、高密度场景的创新互连方案。
CPC的核心思路是把高速铜缆连接器直接做进ASIC/Switch封装内部,让高速信号“一出芯片就上线缆”,从而把传统PCB走线带来的损耗、反射和串扰降到最低。
与“光进铜退”的CPO(共封装光互连)相比,CPC无需光电转换,具有成本低、延迟小、维护方式与现有铜缆生态兼容的特点,被业界视为224 Gbps/通道走向448 Gbps最具量产可行性的路线之一。
在AI需求爆发式增长的环境下,数据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带宽和功耗挑战。CPC方案有望成为高速信号在线上面传输的主流技术方案。
传统方案中,信号传输需要经过PCB(印制电路板)环节,而CPC直接让224Gbps铜缆连接器“共封装”到ASIC封装基板顶部,彻底跳过PCB走线。
这一改变带来两大关键优势:一是通道损耗降至3dB以下,功耗直接下降30%,契合AI服务器对低功耗的极致需求;二是解决了CPO技术维修难的痛点,落地门槛大幅降低。
在数据中心领域,机柜外部的互联以光为主,机柜内部则以铜为主。CPC技术正是针对机柜内部短距离、高带宽场景的优化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短距离传输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AOC(有源光缆)、DAC(直连铜缆)、ACC(有源铜缆)和AEC(有源电缆)。
AOC基于光电转换原理,中间为光纤,两端为光模块,具有传输距离较远、高带宽、体积小等特点,但成本和功耗偏高。
DAC是最基础的铜缆连接形式,中间为铜缆,两端为连接器,具有成本低、功耗低、延迟低、散热好等优点,但受铜物理性能限制,传输距离极短(一般在3米内)。
ACC在DAC基础上内置Redriver芯片,用于信号的放大和均衡,较DAC传输距离有所延长。AEC则是在DAC基础上内置Retimer芯片,通过对信号采样和再生,支持更高速率及传输距离(7米),被认为是未来趋势。
CPC与这些传统方案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将高速连接器与芯片基板直接集成,消除了PCB走线损耗,并通过铜缆实现外部互联。
CPC产业链涵盖了从连接器品牌商到组件厂商的多个环节。
(1)CPC连接器品牌商
海外主要厂商包括:莫仕(Molex)、安费诺(Amphenol)、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 等国际连接器龙头。
国内主要厂商有:立讯精密(002475):国内连接器龙头,自主研发KOOLIO CPC方案。意华股份(002897):华为线缆IO连接器供应商。
(2)可插拔光模块厂商
虽然CPC是铜互连技术,但它与可插拔光模块配套使用,能够显著延长可插拔光模块的生命周期,缓解CPO的迫切性。
主要厂商包括:中际旭创(300308)、新易盛(300502)、天孚通信(300394) 等。
(3)IO连接器组件厂商
这类厂商为CPC连接器提供核心组件,包括:鼎通科技(688668)、奕东电子(301123) 等。
(4)铜缆组件厂商
CPC技术需要高质量的高速铜缆,主要厂商有:金信诺(300252):800G高速铜缆通过认证,CPC组件厂商,绑定旭创,AEC产品进入XAI供应链。沃尔核材(002130):高密度铜缆量产,供货英伟达GB200 CPC方案。兆龙互连(300913):800G高速铜缆通过认证,CPC组件厂商。
(5)PCB厂商
CPC技术虽然绕开了PCB走线,但对PCB提出了更高的“极限要求”,需要激光分板技术配合。
主要PCB厂商包括:胜宏科技(300476):AI服务器PCB龙头,配套CPC架构。沪电股份(002463):高端PCB厂商,CPC背板核心供应商。兴森科技(002436):AI服务器PCB龙头,配套CPC架构。气派科技(300216):AI服务器PCB龙头,配套CPC架构。
(6)激光分板设备厂商
CPC的落地对PCB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分板设备成为必选项:快克智能(603203):公司PCB激光分板技术实现重要突破,相关设备已进入富士康、立讯精密等。
海外厂商在CPC技术领域起步较早,莫仕(Molex)、安费诺(Amphenol)、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等国际连接器龙头已经在该领域有所布局。
这些公司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在高端连接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厂商则近年来快速崛起,立讯精密作为国内连接器龙头,自主研发了KOOLIO CPC方案,在光博会上与中际旭创共同提出了CPC概念,引发了市场关注。
中际旭创作为光模块龙头,也在CPO与CPC协同布局,展示了技术实力。
从技术实力来看,海外厂商仍在某些高端领域保持领先,但国内厂商正在快速追赶,并且在成本控制、客户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CPC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数据中心短距离高带宽场景,如机柜内设备互联(交换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存储、交换机互联)。
随着AI服务器需求爆发,CPC有望成为主流互连方案。CPC的商业化进程已在加速,2025年AI服务器PCB项目招标中,立讯精密、沪电股份、胜宏科技等头部厂商已将“激光分板”写入技术协议,作为导入CPC互连的前置条件。
从市场空间来看,AI服务器需求爆发推动CPC成为主流互连方案,而每台CPC架构服务器都需配套激光分板设备及工艺,且随着224G、400G高速铜缆的普及,设备替换需求将持续释放。
技术发展路径方面,CPC被业界视为224 Gbps/通道走向448 Gbps最具量产可行性的路线之一。它与可插拔光模块配套,能够有效解决AI驱动下的带宽、损耗问题,有望显著延长可插拔光模块的生命周期。
2025年9月11日光博会上,中际旭创和立讯精密均重点强调了CPC在下一代的交换机良好应用前景,引发了市场关注。
受CPC概念催化,立讯精密在9月11日涨停,9月12日上午继续上涨2.48%,成交额为160.54亿元,居A股第一,最新市值为3931.3亿元。
除了立讯精密,其他CPC概念股也表现活跃,金信诺昨天“20CM”涨停,上午涨超14%;沃尔核材、气派科技、阿石创等也上涨。
科技股主线上午延续活跃态势,半导体产业链领涨。有色金属板块上涨,工业金属板块领涨。截至上午收盘,上证指数上涨0.24%,深证成指上涨0.15%,创业板指下跌0.52%。
最近有色金属板块持续活跃,市场人士表示,这是由宏观流动性、产业政策与地缘政治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构性机会。其中,工业金属需紧盯供需平衡变化,贵金属受益于货币体系重构的长期逻辑。
CPC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方面,CPC目前成本与工艺要求高。CPC的落地对PCB提出了“极限要求”,需要解决“厚铜与超薄共存”的矛盾,以及超低损耗材料的加工难题和尺寸精度的严苛要求。
市场竞争方面,CPC需要与CPO(共封装光学)等技术路线竞争。CPO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集成,减少信号传输路径;本质是光互连,传输距离更长,但功耗更大。
供应链配套方面,CPC的商业化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从连接器、铜缆、PCB到加工设备,都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尽管如此,CPC技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AI和算力需求的增长是CPC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AI集群跨区域协同需求激增,对高速、低功耗、低延迟的互连方案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国产替代趋势也为国内CPC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在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的双重驱动下,那些提前布局关键环节的企业,有望享受行业发展红利。
随着AI服务器需求爆发,CPC方案正在成为主流互连方案。全球数据流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CPC技术有望在2026年前成为价值千亿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革新从未停歇。CPC技术的崛起不仅延长了可插拔光模块的生命周期,还为铜互连技术在高速传输领域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随着448G技术的成熟和批量部署,CPC技术有望在数据中心内部互连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AI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申明:文章基于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编制,仅用于行业信息交流共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