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我国正加速培育未来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日,记者采访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企业管理者,聚焦未来产业发展现状。
一台计算机“算”出产业链。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于2024年1月上线,国产化率超80%,标志着我国超导量子计算自主产业链成链。其已在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助力早期乳腺癌筛查,通过量子边编码技术完成药物分子性质预测真机验证,被163国用户访问超3700万次,完成74万项全球计算任务。合肥“量子大道”已集聚93家相关企业,正打造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2028年企业超170家。
从“碳消耗”迈向“碳循环”,生物制造通过合成生物学实现原料可再生、过程绿色化、产物可设计,正推动制造业从“碳消耗”向“碳循环”跃迁。我国凭借占全球70%以上的生物发酵产能及完整工业体系基础,在医疗(基因编辑药物)、农业(微生物蛋白)、化工(生物基塑料)等领域潜力巨大,但核心菌种与关键酶的生物信息数据库等底层技术存在“卡脖子”风险。发展需补短板(融合生物技术与AI构建自主数据库)、强供给(重构原料体系,强化中试平台,优化政策生态)。
“人造太阳”的梦想越来越近。核聚变能因燃料丰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称为“人造太阳”。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实现跟跑到并跑,中核西物院“中国环流三号”成功实现离子温度1.2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双亿度”运行,创我国纪录。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标志我国从参与者变为推动者。目前正推进工程实验堆、商用示范堆建设,预计2027年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本世纪中叶有望实现商业发电。
脑机接口通过脑机信息通道实现人机智能协同,已在医疗(神经康复、假肢控制)、消费电子(意念打字AR眼镜)、工业(地下施工监测)等场景落地。我国构建“技术引领—产业集聚—政策保障”格局:技术上,清华大学NEO系统、复旦大学脑脊接口技术临床成效显著;产业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协同;政策上七部门印发实施意见,目标2030年构建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发展需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柔性电极、低功耗芯片)、完善创新生态(政产学研用融合)、构建伦理监管框架。
深圳鹿明机器人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可一秒“鲤鱼打挺”,其通过自研关节模组、毫秒级运动控制及强化学习优化动态平衡。公司与三菱电机、中远海运等合作拓展质检、物流场景,深圳宝安区“具身智能港”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全运会火炬传递、小区巡逻、汽车产线搬运等场景应用加速商业化,深圳正推进相关行动计划,助力具身智能发展。
6G作为“移动信息网络”,较5G实现速率、时延提升10-100倍,以“无所不在的网络化极致连接”为基础,推动通感算智控融合、卫星与地面融合、数字物理融合。其将支撑工业实时控制、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低空飞行器通信等。我国已建南京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卫星互联网加速推进,“手机直连卫星”走向商用。今年为6G标准化元年,预计2030年前后在我国实现商用,为数字中国注入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
#中金公司合并两券商!券业重组浪潮持续##银行股逆势走强!行情逻辑是什么?##观点搭子团火热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