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条跨城协作的创科纽带正加速编织:香港科学园孕育前沿黑科技,深圳产业园推动成果商业化,东莞厂房实现精密制造,广州物流网络将创新产品输往全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9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广深港”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大湾区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创新资源的持续探索。香港以顶尖科研实力聚焦基础研发,深圳依托产业优势推动成果转化,东莞以精密制造赋能规模化落地,广州、江门等城市提供物流、政策等配套支持,形成“研发—转化—制造—销售”全生命周期闭环,让创新想法快速落地。香港高校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十、100个学科进全球五十,为创新提供人才技术支撑;深圳则以高效的产品化能力降低转化成本,威视佰科CEO刘玮举例“同样工件,国外加工100元,湾区仅需15元甚至10元”,直观展现协同成本优势。
路邦科技、尖思科研等企业的布局印证了湾区的吸引力。路邦科技在香港研发、深圳前海享税收优惠、东莞对接精密零件集群、江门建组装中心,覆盖机器人产业全生命周期;尖思科研将生产基地设东莞,看中“速度快、成本低”及产业配套优势,其设备已投放数百台至印度、印尼、中东等地,收到多国政府合作邀约。
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样高效。香港理工大学何明光教授团队在深圳研发光学原型,香港与内地同步开展临床试验,“内地患者多、市场规模大”加速验证与推广;香港城市大学与澳门实验室合作,将毫米波天线技术转化为太赫兹并嵌入芯片,为6G“通感一体”技术奠基,其毕业生创办的广州基站天线公司,更成为校企协作典范。
作为开放前沿,大湾区既是内部协同高地,也是全球资源枢纽。香港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作用,帮助内地方案出海;内地以产业与市场优势吸引全球技术落地,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格局。未来,大湾区将持续强化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完善产学研机制,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成为全球科创引领者。
来源: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袁思杰
#全球股市集体下跌 你怎么看?##观点搭子团火热招募中!##谷歌推出Gemini 3 图像编程能力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