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正以惊人速度逼近万亿大关——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94%。而仅2025年上半年,产业规模已突破5005.66亿元。这意味着,如无意外,上海将在今年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的城市。
这不是偶然的高增长,而是一场持续数年的产业跃迁。
八年磨一剑,“政策—资本—人才”共振驱动
“十四五”以来,上海将生物医药列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系统性推出系列支持政策——从浦东新区立法保障、张江药谷生态构建,到临床资源开放、监管制度创新,形成全方位产业助推机制。
更重要的是,上海构建了“高校科研—临床转化—产业化—资本助力”的完整闭环。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持续输出顶尖研究成果,瑞金、中山等医院提供临床资源,私募、风投、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则为创新药企注入持续资金动力。
不止于规模,更在突破“卡脖子”环节
产业规模逼近万亿的同时,上海生物医药正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一批上海企业已崭露头角:
l 国产CAR-T疗法走向全球市场;
l 手术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陆续获批;
l AI制药、类器官芯片等新兴赛道加速布局。
这些高附加值环节的突破,不仅是规模增长的核心,更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万亿之后,如何走向可持续创新?
规模突破只是一个新起点。上海生物医药仍面临多重挑战:
l 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
l 产业链关键环节如设备、核心试剂仍依赖进口;
l 医保支付、产品定价等政策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
下一步,上海需从“产业聚集”向“创新策源”深化,强化基础科学研究、优化审评审批与医保支付联动、鼓励真正意义上的First-in-Class新药研发。
结语:万亿只是一个开始
上海生物医药即将跨入万亿时代,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代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从跟跑到创新,从规模到质量,从本土到全球——这条路,上海正在率先走通。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生物医药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生物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