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在宏观与基本面博弈中显现韧性,供应瓶颈与需求复苏共同构筑市场新平衡。
近期沪铜价格经历冲高回落后进入调整阶段。9月中旬,沪铜主力合约一度突破81500元/吨,创下半年新高,但随后回落至80000元/吨以下。
市场正处于宏观预期与基本面现实的激烈博弈中。随着美联储降息落地,市场焦点转向供需基本面,而铜原料供应紧张与消费边际回升正形成新的价格支撑。
01 宏观背景:美联储降息周期下的市场转向
美联储在9月的议息会议上启动了今年以来的首次降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这一货币政策转向促使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美元走弱使得以美元计价的铜对其他货币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历史数据显示,在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周期内,铜价往往呈现震荡上行态势。与衰退式降息不同,预防式降息通常发生在美国经济弱而不衰的背景下,有助于延长经济扩张周期,对工业金属需求形成支撑。
然而,降息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美联储降息往往是对经济放缓的响应,当前美国就业数据走弱和非农数据不及预期,反映出经济边际放缓的迹象。市场正在平衡流动性改善的利好与经济放缓的利空,这一平衡过程将显著影响铜价走势。
02 供应瓶颈:原料紧张加剧,冶炼端承压
当前铜市场最坚实的支撑来自供应端。铜精矿现货加工费已持续数月维持负值,处于历史极低水平。
这一现象反映了铜精矿供应紧张的现实。全球铜矿面临品位下降、资本开支不足等长期结构性问题。
印尼Grasberg铜矿因泥石流事故部分停产,目前仅为正常产能的30%,这一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供应的担忧。作为全球最大铜矿之一,Grasberg年产巨大,若停产持续,将对全球铜精矿供应产生实质性影响。
冶炼企业因此承受巨大压力。虽然国内主要冶炼厂通过硫酸和黄金等副产品收益弥补部分亏损,但持续的低加工费已迫使部分企业考虑减产。
CSPT甚至未设定第三季度现货铜精矿加工费指导价,这清楚表明供应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
03 需求端:短期补库与长期增量共存
需求端呈现短期与长期因素交织的特点。短期来看,下游企业逢低补库对价格形成支撑。
传统“金九银十”消费旺季背景下,下游逢低采购意愿增强。然而,高铜价对消费的抑制效应也日益凸显。
9月份国内电解铜现货库存不降反升,由月初的14.04万吨升至15.79万吨,有别于往年传统旺季。这表明高价确实抑制了实际消费。
长期而言,铜消费仍存在结构性增量。新能源领域对铜的需求持续增长,电网投资保持一定韧性。
特别是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电网、新能源汽车和数据中心等领域用铜量有望持续增加。国家电网2025年投资计划超6500亿元,同比增长8%,将为铜消费提供稳定支撑。
04 库存结构:全球分化,凸显区域供需差异
全球铜库存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反映了区域供需不平衡。截至9月中旬,LME铜库存累积至12.7万吨以上,较前期明显增加。
这一变化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市场担忧美国对进口铜加征高额关税,导致部分货源转向LME交仓。
与此同时,国内铜社会库存持续处于偏低位置。保税区库存为8.21万吨,较月初减少0.72万吨,这部分货源已清关进口至国内。
全球库存分化导致价差波动加剧,为跨市场套利提供了机会。沪伦比走强使中国进口窗口打开,有利于现货回流。这种库存分布不均衡可能成为未来价格波动的重要诱因。
05 后市展望:多空因素交织,向上动能积聚
综合宏观与基本面因素,沪铜后市存在向上动能,但过程可能充满波折。美联储降息周期与供应紧张共同构成铜价的重要支撑。
从历史经验看,末次降息后的铜价走势通常更具趋势性。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发生实质性转变后,铜价更容易走出一波较为流畅的趋势性行情。
基本面上,原料供应紧张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即使铜精矿加工费处于极低水平,1—8月全球电解铜产量仍同比增长12%,这印证了冶炼产能未受矿端短缺约束。但这种情况可持续性存疑,冶炼端减产压力正在累积。
需求端将是决定价格上行空间的关键。电网和新能源领域维持韧性,但房地产、家电等传统领域需求依旧低迷。未来需重点关注“金九银十”旺季实际成色以及宏观政策落地情况。
06 对投资者而言
铜价在80000元/吨附近呈现出多空博弈的平衡点。中长期来看,铜价仍具备上行潜力。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推进和“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铜的需求增长故事远未结束。而供应端面临的结构性约束意味着任何供应中断都可能引发价格快速上涨。
在宏观面与基本面共同作用下,沪铜价格的任何回调都可能为投资者提供布局机会,但需密切关注美联储政策路径转变及国内库存变化等关键指标。
#特朗普威胁50%铜关税!产业影响几何#
#特朗普50%进口铜关税将于8月1日生效#